低矮简陋的房舍,动辄积水的低洼小巷,雨天连伞都撑不开的弄堂……上海普陀区石泉街道是都市里为数不多未及改造的棚户区。被周围麟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所遮掩,依然存在着生活的贫困和艰难。但在十余万居民的心中,总有一股暖流在回荡,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亲人——肖兆明。
在石泉街道民政、社保科长岗位上已有十个年头的肖兆明,并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做过的只是换水管、送棉被、募善款等无数件别人眼中的家常琐事。然而,这些小事切切实实关系着平民百姓的冷暖苦乐。这位普通的党员干部,以一片真情和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把党的温暖照射到棚户区,散发到“太阳底下最需要援助的人们”身边,也赢得了民心。
“儿子”与“父亲”
淳朴憨厚的肖兆明有句大实话:“尽管我职位不高,但要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就要把人民群众当父母,像儿子一样去关爱;还要像父母一样关心他们的孩子”。石泉路街道的老老少少最能感受这句话的含义。
79岁高龄的孤老陈美秋想重返故里,可原先住的小屋早已坍塌。听到执意不肯去敬老院的老人叹息没有儿女的苦处,肖兆明说:“阿妈,你就把我当儿子吧,我一定会帮你盖好房子!”从此他一趟趟跑房地局、老龄委、派出所、工程队开证明;一家家说服老人的邻居同意盖房;一次次联系工厂,请他们无偿提供木材、水泥等。半年后新居落成,那天,老人张着没牙的嘴,高兴得泪流满面。
肖兆明没有止步于让老人老有所居,他还要让他们老有所靠、老有所乐。从陈美秋老人的“老屋工程”开始,肖兆明带着同事们四处奔走,在石泉街道建立了36个家庭敬老室和3所敬老院;建成标准化老年活动室3个;安装独居老人救助电铃2000多只。老人们逢人就说:“办事处把什么事都替我们想到了!”
现已上高中的王菊,当年孤身一人来到上海投靠奶奶。肖兆明知道后,父爱之心油然而生,小姑娘成绩不好赶快就找她谈心,天气寒冷连忙给她送被。在肖兆明的呵护下,女孩的成绩稳步上升。今年春节前,老肖掏出300元“私房钱”给她买书,不忘鼓励她:“如果你考上大学,学费我来承担。”
不仅仅是这一老一少,肖兆明心中装着社区中所有家境贫寒的老人和有特殊困难的孩子。他和同事们一起,使社区155户孤寡困难户解了困,为1100名困难学生解决了助学问题。
“就业”与“待业”
随着劳动就业机制的转换,上海市把城市管理和促进就业的重心下移到街道。原本只要照顾好孤老遗少困难户的肖兆明,又担起了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重任,社保科成了什么都管的“百管部”。
双腿残疾的黄国轩,以前一直靠驾驶残疾车载客运货维持生活。3年前,上海出台政策,不准用残疾车载客赢利,但规定社保部门必须为那些有牌照但没工作的残疾车主安置单位。可残疾人究竟不比肢体健全人,肖兆明陪着黄国轩一连试了几家单位,都没合适的岗位接收。看着家中的老小等着抚养,性格急躁的黄国轩有点沉不住气了。老肖一边耐心劝说,一边继续找单位,不知碰了多少壁。一次,某公司需要电梯服务员,他赶紧把黄国轩推荐过去。对方眼见黄的腿疾后,婉言拒绝了。肖兆明情急之下,自已示范不用腿坐着也可开电梯。黄国轩哽咽着说:“老肖帮我找活干,比他自己的事还卖力,从穿汗衫时一直找到穿棉袄,足足好几个月,终于帮我落实了岗位。”
当初,石泉街道有22名黄国轩那样的残疾人需要安置就业,是全区最多的。肖兆明急人所急,走访了上海电力局、日立空调厂等数十家单位,终于使22位残疾人都有了新“饭碗”。
肖兆明做的当然远不止这些。近年来,他和同事们带头创建自主就业的劳动组织113个,为2518名失业人员重新找到了就业岗位,还为603名重残无业人员落实了最低生活保障,让这些曾经的“苦恼人”都有了笑颜。
可是,自己的妻子下岗4年了,肖兆明却还没有给妻子找活。妻子忍不住抱怨:“你替别人解决了一份又一份工作,为什么不能帮我?”他答:“什么时候街道下岗工人都有了工作,就可以考虑你了。”
“受气”与“福气”
肖兆明用辛勤的工作“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而他自己却常要“忍气吞声”。因为种种困难,别人冲他发过火,甚至有蛮横者动手打过他,但他始终认为,社保干部具体履行着党和政府的职能,体现了党的爱民之心;碰到的是都是最需帮助的人,遇见的是急、难、愁的事,因此,越是在群众危难之际,越要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甘于“受气”。
今年春节,他去里弄排摸困难户,有人当场向他伸手要钱。因为身上带得不多,他说:“这100元先拿去买点儿面;你没衣服穿,我的羊毛衫给你。”说着解开外衣,怒气冲冲的困难户看见他露出的羊毛衫没了脾气,喃喃地说:“没想到一个国家干部穿的衣服上有那么多洞。”
肖兆明日子过得十分拮据,女儿正在读书,母亲要赡养,还要照顾年幼的侄子,一家人都靠他一人的工资,可是他却常拿“私房钱”资助别人。“有的时候,真碰上难事,光讲大道理是没用的,你就算只拿出一、二百元钱,能帮人解决燃眉之急,也比讲一通道理有用得多。”
虽然有时会“受气”,肖兆明却实实在在体会着自己的幸福。特困户周正荣病故,老肖又是落实帮困卡,又是找单位挂靠孩子的学费,还设法安置周妻上岗,周家老母见人便夸:“是共产党救了全家”。“看到老百姓的急事难事一件件解决,心里别提有多开心,”肖兆明说:“为了这份开心,我做牛做马也愿意。”
他还真的“当了一回牛”。1999年,肖兆明成为上海民政系统首届“孺子牛金奖”唯一得主。继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双学”活动先进个人、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先进个人等荣誉之后,今年,他再次被推选为“孺子牛金奖”候选人。
今年春节后,困扰肖兆明多年的脑瘤发病概率越来越高,面对难忍的疼痛,肖兆明总是笑着:“老毛病,没事!”而他那公开号码的呼机一旦响起,就又忙开了:“谁叫我是基层的党员干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