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的目光又一次聚焦于中国的国家政治生活。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会议在3月上中旬定期召开,不仅成为国家政治生活正常的表征,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民众对国家进步的最新期待。
按照人们对国家所处历史方位的共识,中国正处于本世纪前20年的战略机遇期之内,现在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又以“五年计划”为基本的时间节奏,2005年正是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今年结束的时候,“20年战略机遇期”将过去四分之一,下一个五年计划将会影响到“20年战略机遇期”的前10年,2005年可以说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在上述历史方位与2005年特定历史条件的作用下,人们对今年“两会”的期待不同寻常。事实上,从1月开始举行的各地“两会”上,即已传递出不少新的信息,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今年上下热议的焦点,而新出现的一批“政治面孔”,也将在未来的执政期里兑现他们对民众的承诺。因此直到3月全国“两会”召开,人们有理由更加注目于今年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这一段时间,也由此形成了中国的“政治季节”。而人们记得清楚的是,过去两年的这个季节,中国曾分别迎来抗击非典和宏观调控的严峻考验。这使得今年的这个季节别有意味。
在这个季节里,一部分人的政治活动即使不能说决定了每个人的命运,至少也可以说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两会”既使人们感受中国特色的政治形态,也以其涉及社会所有领域与方面的讨论及决定告诉人们:政治不是少数人的专有品,而是所有公民的共有物;不是高妙的概念与语言的集中倾泻,而是公共生活具体而真实的活动内容。因此,“两会”之际,人们很自然地将自己关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迫切愿望,寄予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的身上。两年前人代会上诞生的本届政府,至今年履职期就将过半。随着中国领导人向人民代表报告工作,以及来到代表和委员中间共商国是,“两会”也成为了外界观察中国的领导集体如何施政的生动窗口。“两会”进行当中还将举行多场记者招待会,依照惯例,在人大会议闭幕当天,中国总理将会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就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等问题回答提问,堪称“两会”的压轴大戏,透露出中国最新走向的重大信息。
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近些年取得的成就及呈现的趋势,无疑有理由使人们对未来产生乐观的预期。这一点,可能无论做多少“成就报道”,说多少赞美的话语,举多少具体的事例,都有足够的材料。但满足意味着懈怠,而且人们对国家发展所持的态度也永远不会满足。对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来说,正如温总理所讲的,“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何况在国民眼里,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并不都是“小问题”。目前,有许多问题极其为人关注。从政治上讲,执政党怎样与时俱进,成为一个能够持续保持先进性的政党,以引领国家发展的未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国家怎样提高公民有序参与,发展出更高水平的民主政治;还有促进祖国统一、反腐倡廉、建设法治政府、维护司法公正等等,无不引人注目。从经济上讲,加强宏观调控、保持健康增长、解决“三农”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协调地区发展、维护农民及社会弱者权益、解决水电油等资源紧缺,诸多问题都事关大局。从社会发展讲,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环境、治安以及完善的社会应急机制等,也使人极为牵挂。毫无疑问,所有这些问题都将在“两会”上被代表和委员们论及,公众也会在“两会”期间对每个方面的问题表达意见。借助“两会”之机,会内会外将再次形成意见互动的平台。尽管在会议召开之前,很难预计哪些话题会被代表、委员们更加密集地讨论,但“两会”出席者许多来自于基层,而且本身负有表达人民意愿和代表人民决定国家事务的使命,因此,那些平时被普通人更多地谈论的话题,必然将在“两会”上获得充分的关切。民众的注目、共鸣、赞赏及批评,会激励代表和委员调整他们的议政着力点。
近年来一些代表和委员开始直接面向大众,征集或完善他们的“两会”提案和议案,一些代表和委员进一步寻求与公众的广泛深入沟通,而且公众也更为关注代表和委员的议政能力、议政水平,这都表明,一个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听命于民众、直接服务于民众、到民众中寻求支持的趋势正在形成,而把“代表”或“委员”视为一种荣誉称号、一种奖励措施的情况无论在代表、委员中,还是在普通民众中,都在失去市场。“有为才有位”的积极履职精神正在兴起。这种发展趋势,不仅合乎执政党建设政治文明、发展民主政治的理念,无疑也正是广大民众乐于看到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