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记者招待会主席台花团锦簇
总理记者招待会主席台花团锦簇
温家宝总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的主席台背后是一块深蓝色的背景台,上面写着“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宋体白色字样。主席台上花团锦簇,各色鲜花清香宜人,红色、粉色、橙色、绿色、紫色、黄色……令人赏心悦目。
到记者发稿时止,记者清点了一下现场,发现一共架起了116台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各类“长枪短炮”,这些摄影、摄像镜头,从会场的各个角度对准主席台,等待主角的到来。
在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现场的两个音箱边,摆满了各种录音设备。右边的音箱旁,摆了7个MD、10支录音笔,还有5个磁带录音机,左边的音箱旁,有两个无线话筒。
新闻发言人齐聚记者会
此外,总理记者招待会现场,后排齐刷刷坐着一排西装革履的“神秘人士”。据国务院新闻办工作人员证实,他们是来自45个部委的新闻发言人。部委“新闻官”出席总理记者招待会还属首次。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孔泉也提前现身总理新闻发布会现场,一些中外记者立即围拢过去“套近乎”,以期“混个脸熟”,在记者招待会上能得到提问的机会。
“长枪短炮”聚焦主席台
大会闭幕会已经结束。距离记者招待会开始还有一段时间。“新闻战”的主战场已转移到三楼的新闻发布厅。记者招待会“主角”没有出场,一些闲不住的记者开始四处寻找采访对象。
记者14日9时在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现场看到,虽然离记者招待会举行还有一个多小时,人民大会堂三楼中央大厅的记者招待会现场,座位已被记者抢占过半,还有一些座位被采访本、大信封“占”上了。摄影记者的“长枪短炮”已经架起,摄像机都对准了主席台。
“新闻战”进入临战状态
网络媒体云集大会堂新闻发布厅,进入临战状态。其中包括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网站。来自厦门、深圳等地电视台的记者已经开始对着镜头试镜,忙着作最后的“热身”。
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尚未开始,新闻大战就已开始。记者看到,一位外国女记者在发布会门外的台阶上席地而坐,开始用电话向编辑部口述发稿。
每位记者最多只能提两个问题
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技术处工作人员孟冬梅手拿无线话筒说,为记者提问准备的话筒已经准备好。
总理记者招待会即将开始。主持人开始宣布注意事项。
总理记者招待会即将开始,主持人宣布注意事项,要求记者简洁提问,每位记者最多只能提两个问题。
总理进入现场闪光灯闪成一片
总理进入现场,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温家宝总理开始讲话,现场闪光灯闪成一片。在温家宝总理讲话时,一些文字记者拿起手机拍照。
记者招待会现场闪光灯频闪,相机有节奏的快门声不绝于耳。很多文字记者也拿着“小数码”,对着总理拍照。他们中有不少人不是为了发稿,而是为了留个纪念。
温家宝总理开始作“开场白”
温家宝总理到达现场并开始作“开场白”,记者招待会正式开始。
温家宝总理开场白中所说的“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一句,引自《新唐书》。
“有位吗?”记者抢坐忙
在人民大会堂三楼中央大厅,一位晚到的记者询问另一位记者,边上的座位有人吗?后者连忙作揖说,我就占了这三个座,抱歉抱歉。
刚走进大会堂三楼记者招待会现场的一位女记者环顾四周之后,对同行的人说。就在记者写稿的时候,边上一位同行在电话里说:“‘霸’了六个(座位),不够。”
趁温家宝中外记者招待会还没有开始,很多占到座位的记者抓住机会让同行给自己留个影。有“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字样的蓝色幕牌,成为最受欢迎的背景。
遗憾!记者招待会请柬不能留作纪念
总理记者招待会凭请柬入场。许多没有请柬的记者守在门口,见到熟人就问:“有请柬吗?”
总理招待会的请柬入场即被收回,这让许多记者深感遗憾。不少人告诉记者,他们还打算将请柬带回去留作纪念呢。
女记者占了“半边天”
记者在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现场发现,女记者似乎特别多,而且大多穿着时尚艳丽,大约希望能够更多地引起主持人的注意。
多次参加总理记者招待会的新华社记者注意到,在与会的记者当中,女记者约占近一半。在提问时,女记者的表现越来越出色。
能参加总理记者招待会对许多记者而言是一次难忘的机会,一些女记者热衷在现场拍纪念照。一位女记者告诉记者,此次能参加总理记者招待会,会成为她一生难忘的记忆。
男记者穿红衣服吸引新闻官“眼球”
一些男记者也穿上了鲜艳的红衣服,“试图”吸引新闻官的注意。场内又出现了“争座战”,两名外国记者执意要求坐在第三排,视“peserved”(预留)字样于不顾。工作人员协调无效,只好把自己的座位让出,两名外国记者连说“verygood”。
“长枪短炮”记者装备强大
一些文字记者在现场用便携电脑发稿。这些电脑许多都带有无线网卡,记者可以方便地通过互联网,快速地将稿件传回报社。
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成为中外媒体展示最先进装备的场所。有几位摄影记者手中的镜头足有半米长,是地地道道的“大炮”;还有几位记者手中的相机比烟盒还小,被大家笑称“掌中宝”。
摄影记者“登”高位
记者“方阵”的最后排,密密麻麻的摄影摄像记者组成一道人墙。这情景吸引了第四排的一位记者,她回过头来,把手中的相机对准了这群又得拼体力、又得拼技术的辛苦的同行。
记者招待会主席台正对面的中央摄影席上,三名摄像和一名摄影记者成为全场站得最高的人。
刚来的摄影记者四处觅机位,合适的机位早已被摄像机占满,许多不得不拿着便携梯,登高觅位。
30多台摄像机聚焦主席台
30多台摄像机从各个方位聚焦主席台,其中有不少是专程从海外赶来的海外媒体。
电视台的直播机伸长机械手臂,在记者们头顶的上空四处移动,以期尽可能地拍摄到发布会现场的各个角落,让更多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能够了解发布会现场。
总理举手投足吸引镁光灯
温家宝总理举手投足吸引镁光灯。每每温家宝有手势,闪光灯便会闪成一片,相机的快门浪潮成了总理发言的最佳背景音。
摄影记者最喜欢有动感的画面,因此总是盼望总理多些手势,以便抓拍到最佳镜头。
温家宝总理再次提到新华网
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又一次提到新华网。去年记者招待会上他也曾提到新华网。在场的新华网记者表示,总理日理万机,还常常从新华网了解民情。我们倍受感动。
每当可以提下一个问题时,在场的几百位记者将手举成“森林”,期待能被主持人选中,获得提问的机会。
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已经进行了近一个小时。记者身后的一位女记者,把座位当成“办公桌”,把笔记本电脑放在椅子上,自己蹲在地上敲稿子。
农民日报记者第一个向总理提问
农民日报社记者获得第一个向总理提问的机会。她的问题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在记者提问时,会场上闪光灯频闪,形成了道道光彩,而且各种照相、摄像设备发出了“沙沙”的响声,就像一部“大合唱”。
总理记者会总是让人期待记者反复“推敲”提问
不少外国记者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总理记者招待会了。他们说,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总是让人期待。法国电视二台记者席文说:“希望我有提问的机会。”
一些记者在记者招待会现场反复斟酌自己准备提问的题目,以确保一旦有机会提问,做到万无一失。
记者招待会现场大厅的墙角地面上,坐着一溜认真作记录的记者。一位老外记者调转“炮口”,把镜头对准了他们。
中外记者之间互相采访
距离总理记者招待会开始还有一段时间,早已占好座位的中国记者开始选择外国同行作为他们的采访目标。有几位来自美国、俄罗斯等国的记者,站在会场内中国记者“设计”的麦克风前,侃侃而谈……
丹麦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新华社记者齐慧杰接受丹麦国家广播电视台亚洲办公室制片人张群一的采访。张群一说,他想了解新闻发布会的组织、安排等情况。
一位古巴记者刚刚走进三楼中央大厅,就被中央电视台记者“抓”住采访。他对成为被采访对象有些惊讶,但是还是很“合作”,对着镜头侃侃而谈。一位人大工作人员用流利的英语向来自德国莱比锡新闻报的记者介绍情况。
座无虚席,记者只能“占据”过道
离总理记者招待会开始还有一段时间,记者招待会现场所有的灯光已经打开。《青春舞曲》音乐飘荡在大厅中。
正中的座位已经全部坐满,两边的座位虽然还有些空座但都已被采访本“占住”。很多记者就只好站在座位间的走道上。
在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上,除了坐在座位上、站在走道边的记者外,还有一些没有位置的记者干脆坐在了大厅后面的地面上,一边听一边记。
“抓拍提问的记者”
在总理记者招待会上,摄影记者的位置很有讲究。除了正对着主席台的密密麻麻的镜头外,记者席两边也游动着不少摄影记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拍摄提问和埋头做记录的记者。
台湾记者提问时,不仅坐席两侧的摄影记者的镜头对准了他,他前面的几位文字记者也回头用随身带的小相机拍他的照片。
工作人员频频让记者坐下
除起身提问,为了不妨碍其他记者摄影摄像,有座位的记者不得站起来。但还是有个别记者起身想看得更清楚一点,工作人员不得不频频让站起来的记者坐下。
摄影记者四处远眺寻找“目标”
有些摄影记者的任务就是拍花絮。新华社摄影记者王雷一会儿站上随身携带的小梯子,四处远眺寻找“目标”;一会儿四处转悠,寻找最佳拍花絮角度。
两张椅子坐三人
由于来的记者太多,在记者招待会现场,两张椅子上挤了三个人的现象随处可见。纵然如此,会场的两旁,还站立着很多没有座位的记者。
记者可以再提两个问题
总理记者招待会已经进行到1小时50分钟,这是预定结束的时间。为给更多的记者提问机会,总理同意让记者再提两个问题。
在已经增加两次提问机会的基础上,总理说:“大家见我一次不容易”,可以再提两个问题,一个给外国记者,一个给中国记者。
王小丫幸运获得提问机会
由于记者招待会一共增加了4次提问机会,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小丫终于获得一次难得的提问机会。
总理记者招待会共回答13个问题
总理记者招待会12时10分结束。一共回答了13个中外记者的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