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31日,人民网举行了“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网上座谈会。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与网民共同探讨了看病难、看病贵这一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座谈会期间,强国论坛在线人数最高时近12万人,2万多人在线收看视频报道,直播和论坛的页面浏览量达3500万次。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网等网站的网民留言和跟帖提问达2800多条,内容涉及医疗卫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别开生面的网上座谈,使很多人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看病难、看病贵,症结何在?
一个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状况如何,通常主要反映在这个国家人民的健康水平上。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标准,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的健康水平,主要有三大指标:一是人均期望寿命,二是婴儿死亡率,三是孕产妇死亡率。从这三大指标来看,无论是与我们自己的过去作纵向比较,还是与其他国家的现实作横向比较,应该说我国医疗卫生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总体上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
但也要看到,目前医疗服务体系还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很突出,群众反映也比较强烈。那么,其症结究竟在什么地方?
一是医疗资源总体不足,配置不均衡。据统计,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人均占有量排在世界100位之后。并且医疗资源的80%集中在城市,城市中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大多数农村医疗点还停留在血压计、听诊器、温度计的“老三件”水平。这种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和极不均衡状况,直接导致群众有病在当地难以得到有效治疗。
二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但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大多没有参加。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保人员没有医疗保障。近年来,全国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到2005年年底已覆盖1.8亿多人,但筹资力度小,保障力度还不大。据调查显示,目前有60%以上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一些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居民占贫困人口的1/3。
三是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市场化倾向,公益性质淡化。我国医疗服务机构90%以上是公立。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加之监管不力,使相当多的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越来越倾向于市场化,主要靠向群众就诊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有些医院盲目追求高收入,直接损害了群众利益。近8年来,公立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增长13%和11%,大大高于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医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不仅加剧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也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和卫生行业的社会形象。
四是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2004年,全国共有5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1.2万家药品批发企业、12万多家药品零售企业。老百姓形象地说,“卖药的比吃药的多”。由于这些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加之监管不到位,其中一些企业违规操作,虚报成本、肆意加价、以次充好、诱导医院买卖贵重药等现象严重,扰乱了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市场,造成医药费居高不下。
此外,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多渠道办医的格局没有形成,也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
怎样认识医疗改革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医疗卫生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涉及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医疗保障、临床服务等内容,不应由政府大包大揽全部承担,也不能简单地推向市场,推给社会和居民,而应实行以政府为主导、适当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方针。因此,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方面,政府部门责无旁贷,承担着艰巨的任务。特别是要着力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监管,为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其中,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健全经费保障,改革医疗机构创收机制;切实加强卫生服务监管,保证医疗秩序、服务质量加强医疗价格监管,降低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等,是几项最重要的任务。
“医院管理年”活动
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从2005年4月起,用一年时间在全国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全国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全部参加这项活动,同时指导各类民营医疗机构参加活动。活动共分为3个阶段。2005年4月为动员部署阶段,2005年5月—12月为组织实施阶段,2006年1月—3月为总结阶段。
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财政实力还不强,卫生资源相对短缺的状况还将长期存在。所以,也要顺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多方面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引导他们独立开办医疗服务机构,或者参与公立医院改组改制,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现在,不少社会团体、慈善机构不但有捐助和参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愿望,也具备这个能力,应努力创造条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进来。
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不能变:一是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能变,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二是坚持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不能变,医疗卫生机构不能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三是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初级卫生保健权益的责任不能变。
医疗改革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医疗改革的步伐必须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以满足群众基本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需求为工作目标,逐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努力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怎样使农民看病不再愁?
2005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人们曾为来自贵州省的一名普通乡村医生——李春燕所深深打动。“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上行走,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我们在被李春燕的事迹感动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当前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的紧迫性。农村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也是最薄弱的环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党和政府对解决这一问题高度重视,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开始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试点。这项制度不是强制,而是农民自愿、自主参加。其主要做法就是以大病统筹为主,适当兼顾小病,农民个人筹资一小部分,国家和地方政府补贴一大部分,用这些钱建立由县统筹的合作医疗基金,农民可凭医疗证按比例从基金中报销医药费。从2006年起,国家和地方政府补贴标准又提高了一倍,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对于交不起合作医疗费的农村特困户、五保户,或者无法承担自付医疗费用的农民,国家通过医疗救助制度,给予政策优惠和补贴。
那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究竟管不管用呢?对这个问题,农民是最有发言权的。一位参加试点的农民这样说:“交上10元钱,看病管一年,这个政策我支持!”山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王老汉,2003年因患心脏病,住院治疗花去了2万多元,当他拿到10442元的补偿金时激动地说:“做梦也没有想到,只交10元参保费,最后却得到上万元补助。过去因为没钱,不敢上医院,现在好了,合作医疗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
经过3年多的发展,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试点工作已初见成效。截至2005年12月底,全国已有31个省区市的678个县(市)开展了试点工作,占总数的23.7%;合作医疗网覆盖的2.36亿农民中,有1.79亿人参加了合作医疗,占覆盖人口总数的75.8%;其中1.22亿农民得到合作医疗补偿,资金支出总额61.76亿元,占当年筹资总额的81.9%。根据“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将基本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