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郑州市供热调价听证会于日前结束。根据投票结果,25名代表中,8名消费者代表反对涨价,经营者代表和专家学者代表等16人同意涨价,1名代表建议暂缓涨价。从听证结果看,“挺涨派”占压倒优势,供热涨价几乎确定无疑。然而直到目前,当地市民和媒体对热力企业经营成本不透明、计费方式欠合理的质疑和争议,依然难以停息。
同是供热企业盈亏“两重天”
听证会上,郑州市热力总公司的调价申请显示,该公司共提出高、中、低3套方案,即在目前每日每平方米0.165元收费标准的基础上,分别申请提高8分、5.5分、3分,供听证讨论。以2007年郑州市平均每户住房面积75.3平方米计算,提价后一个采暖季最少要多交243.97元,最多则要多交650.59元。
热力总公司新闻发言人、供热部党总支书记孙晓泉介绍说,近年来原材料价格上涨,供热成本急剧增加,是公司酝酿涨价的主要原因。据热力公司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2006年、2007年公司主营利润分别为-1222.16万元、-661.79万元和-1159.54万元,累计亏损3000多万元。2008年由于燃煤、水电和外购热价格上涨,也将使供热成本增加7661.79万元,其中仅燃煤一项就将增支6000多万元。
对于上述涨价理由,不少市民表示,目前郑州市的集中供暖主要由两家供热企业承担,但和热力公司连年亏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却持续盈利,这不能不让人质疑前者公布的数据。
记者看到,在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的调价申请中,其2005年至2007年这三年供暖业务利润分别为-226万元、82万元和392万元。另外,该公司虽然也表示外购热涨价使成本上升,但并未明确申请调价,而是建议“对价格调整未到位的亏损部分,政府每年给予公司每平方米1元至2元的补助”。
郑州一家采暖节能设备公司技术总监杨东告诉记者,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供热范围主要集中在西区,这一区域房屋建造年代较长,采暖损耗较大。此外,该公司以外购热源为主,而热力总公司绝大多数热源为自产。两相比较,前者供应单位热源的成本肯定高于后者。而现实情况却是前者盈利后者巨额亏损,个中原因值得思考。
人均收入不高采暖费用不低
除了对企业经营成本核算存有异议外,现行的供暖计费方式也受到质疑。
听证会消费者代表孙亚平表示,国际通行的热量单位是焦耳,可是郑州市现在的供暖收费,要么按房屋面积计量,要么按蒸汽用量计量,所以计费单位就变成了“每日每平方米”或是“每吨”,这就好像鸡蛋论筐卖而不论斤卖一样,让人实在摸不着头脑。
杨东认为,根据蒸汽和热量之间的换算关系,采暖系统中,每吨蒸汽每小时大约能产生2.51百万千焦的热量。按照热力公司调价申请中的最低方案,以蒸汽用量计算,居民用热价格为每吨140元,由此可以推算出郑州市居民用热价格约为每百万千焦55元。
而公开资料表明,2006年起执行的上海某公司外供热力价格统一为每百万千焦45.8元;2007年11月14日,辽宁大唐国际葫芦岛热电厂出口热力价格仅为每百万千焦19.47元。可见,郑州市居民供热价格已经不低。
郑州某单位工程师、采暖设计专家高洪澜介绍说,城市采暖设计通常要考虑环境温度。以郑州、北京、济南为例,其室外温度的参照值分别为-5℃、-9℃和-7℃,也就是说要达到同样的18℃室温,郑州供热单位的燃煤消耗量最少,因此其供热价格理应低于另外两个城市。
然而,2007年这三个城市的热价显示,郑州为每日每平方米0.165元,北京和济南同为每日每平方米0.158元。此外,郑州按建筑面积的90%计费,而济南则按套内面积的90%计费,郑州供热价格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人均收入并不高的郑州市,采暖费用与其他城市相比已经处于较高位置。”杨东说。
涨价不能仅凭一本“糊涂账”
针对供暖企业成本不透明问题,听证会代表、郑州市消费者协会的范宏涛称,在对271名市民进行的调查中,大多数人因供热部门不能公开账目而怀疑其存在欺骗,因此并不同意涨价。
听证会旁听代表程汛指出,从两家供热企业提供的调价申请可以看到,截至2007年底,郑州市热力总公司共有从事供热人员561人,而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供热分公司在册职工只有145人,季节工180人。
“这一细节或多或少能反映出前者在内部管理方面的人力成本。”程汛说,“涨价可以,但前提是有关部门对供热企业进行严格审计并公开成本,不能让老百姓看到一本‘糊涂账’。”
事实上,早在听证会召开之前,就有部分听证代表要求查看成本账,但由于热力公司和郑州市物价局互相推诿,最终不了了之。
听证会代表、郑州广播电视大学教师吴彩云认为,除了公开成本,供热企业还要改善服务质量,解决诸如供暖不达标等老问题。“要把让消费者满意的事情做到前头,然后才能说涨价的事。”
河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谷建全表示,作为事关百姓冷暖的民生问题,郑州市集中供暖之所以乱象丛生,关键是垄断致使用户发言权缺失,加上政府监管不到位甚至缺位,从而造成用户和企业在利益博弈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因此引入竞争主体,打破垄断才是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