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至年末,各种盘点评选活动充斥媒体。然而笔者更关心的还是国内十大新闻评选。即将过去的2008年,可谓是一场情节跌宕、波谲云诡的悲喜剧。当我们进行年终盘点时,显然不会忘记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神七飞天等这些曾让国人经历了过山车般大悲大喜的历史瞬间;更不会忘记诸如新一届政府选举,国务院十项措施扩大内需等关涉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
然而,还有一件新闻事实,虽然称不上关乎宏旨,却最大限度贴近大众感知,它曾经激发起公众对真相与公理的不懈追求,开创了一条至下而上打击腐败与做假的低成本运作方式,为政府树立诚信形象,国民增进道德建设立下了标杆。——不必多说大家也知道,它就是纠缠了一年之久,被誉为“法治精神和网络时代结晶”的“华南虎照事件”。
这个时候之所以提起它,除了因为虎照案本身有太多的盘点与回顾意义,岁末时节被媒体不断提起——先有“打虎”网友被央视评选成为“年度法治人物”,又有央视网盘点2008年中国网络流行大事件,虎照案当仁不让位列第一。更有有公众期待因素:这条一波三折,曾经广泛牵动公众情感的新闻事件,显然还没有真相大白。在人们慨叹“周正龙伏法,真相依然很远”的时候,日前又爆出周欲翻案的“声明”,让本以为尘埃落定的事件风云再起。有人推断周翻案或许是出于向有关人士要挟更多的承诺兑现,虎照案背后的造假集团会不会因此浮出水面?这场纠缠了400多天的悬疑大戏,能否走出雾障,曙光乍现?一切的一切,还寄望于媒体和公众能否一如既往秉持追逐真相的热情与魄力,新闻的热力会不会再一次被点燃起来。
按照传播学的观点,传播活动的核心是新闻传播效果,也就是新闻传播之后引发公众兴趣与关注的程度,关注的程度越高,关注面越宽,新闻价值就越大。从这一点上,虎照案的新闻价值显然是不容置疑的。在对于真相探求与隐瞒的角力之中,整个事件像一场旷日持久的拔河赛,从网民到专家,从媒体到大众,事件凭借强大的动员力量,将不同学科、不同身份的人汇聚到一起,源源不断加入到质疑的队伍。不仅如此,国外的一些知名媒体,甚至包括世界权威科学杂志《科学》也被吸引加入到声援大军之列。
多少年来,很少有社会公共事件能让公众心甘情愿投入如此多时间与精力,究于此,它也让虎照事件的社会价值和标本意义得到最大程度的强化与升华。诚如知名学者张颐武所言,虎照案中展现出的中国公众强烈探索真相的愿望,代表的是这个社会不断追求真理,提升自我的精神,和“一个新的开放的中国所具有的活力。”
更难能可贵的,在政府失信面前,公众不再是沉默的多数,他们要求行使知情权和表达权,监督公权力,问责行政不作为甚至是乱作为的愿望日渐强烈。公众探求真相的热情与努力对推进政府部门善待民意,及时公开信息,依法行政,加强自身形象维护功不可没。这种由公民成长推动社会成长的典型案例,注定将成为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需要纳入重大社会新闻的选景框,以期立此存照,勉励当今,关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