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顾保孜/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部纪实作品客观描绘了毛泽东最后七年的风雨历程,真实再现了1970年到1976年共和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国事风云,生动讲述了林彪事件前后我国在内政外交上重大事件的起因、发展与结局,也反映了毛泽东晚年的思想轨迹。
上集回放:在林彪授意下,政治局委员要“揪出”反对毛泽东的坏人。毛泽东警告设国家主席的问题不要再提了。
七
毛泽东在批语的抄清件上又加了一个标题——“我的一点意见”。这哪里是一点儿意见?分明是一锤定音给九届二中全会画上了巨大的句号,也预示着林彪集团的倾覆和康生、江青等人的胜利。
1970年9月6日,在九届二中全会闭幕现场,陈伯达消失了。会场气氛空前紧张。毛泽东气愤里带着悲楚,林彪拉着沮丧透顶的瘦脸,周恩来紧抿嘴唇异常严肃,康生镜片后面的眼睛闪着捉摸不定的光。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对陈伯达进行审查并展开批判。林彪虽然还高坐在主席台上,但在毛泽东心中已经“失宠”了。
庐山会议带给叶剑英和陈毅两位元帅的命运很不同。一开始,他们也和其他元帅一样,先是被林彪大谈毛泽东担任“国家主席”、鼓吹“天才论”煽得晕头转向,后又被毛泽东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要知道,“二月逆流”后,既远离北京政治中心,又远离中央会议桌的老帅们,对于长达半年之久的“国家主席”之争一点儿也不知情,根本不了解林彪集团与江青集团的矛盾,哪里听得出来谁的声音是真,哪个路线是对?林彪一贯喜欢赞扬吹捧毛泽东,导致许多人跟在林彪后面稀里糊涂地表态,最后又稀里糊涂地写检查。庐山上变幻无常的会议局势让大家看不清以后的政治走向。
但一向沉稳的叶剑英在会议上没有多语。一天晚上,毛泽东明确表达了要批判陈伯达的意思,希望叶剑英他们能够支持。第二天会上,毛泽东公开了《我的一点意见》。跟随林彪亦步亦趋的陈伯达终于自食其果,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陈伯达是为林彪“牺牲”的,毛泽东也是为警告林彪而让陈伯达“牺牲”的。
庐山会议结束后,叶剑英以为自己还要回湖南,没想到周恩来要他一同回北京,有重要使命。叶剑英在庐山又一次和毛泽东会谈,接受了一项特殊使命,作为陈伯达专案小组组长周恩来的特别顾问,代表周恩来和中央去福建、广东调查陈伯达的历史问题。这是叶剑英自“二月逆流”以来第一次有了明确的身份,也为他重新复出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依照周恩来原先的意见,是由叶剑英担任专案组组长,但是又考虑到他没有正式出来工作,出现什么问题不好担当,所以就替他担当了一部分责任。
林彪在广东的党羽已经知道来者不善,制造种种障碍。叶剑英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畏惧、不气馁,终于完成了调查陈伯达的使命,于1971年春带领专案组的几位同志从广东回到北京。周恩来对叶剑英说:“这段时间就参观参观北京,看看北京的变化,再提提建设性意见,你是北京市第一任市长嘛!”叶剑英又开始了对北京的调查工作。
9月中旬,中央成立了由周恩来、康生、李德生负责的陈伯达专案审查小组。毛泽东又把陈伯达所犯错误的性质上升为“路线斗争”的高度,定性为“反‘九大’的陈伯达路线”。毛泽东还批准发出了《关于成立中央组织宣传组的决定》。康生任组长,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纪登奎、李德生为组员,掌管中央的人事任免和宣传大权,在政治上形成了与林彪所掌握的军委办事组两军对垒的局面。用毛泽东自己后来的话说是,庐山会议后他对林彪采取了程咬金的三板斧,“甩石头”——向下发批示、批语;“掺沙子”——向军委办事组派人;“挖墙脚”——改组北京军区。11月16日,毛泽东批发了中共中央《关于传达陈伯达反党问题的指示》,批陈整风运动在党、政、军领导机构中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