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邹大鹏、徐博)“高寒地区的高价‘菜篮子’不仅让当地百姓感到越拎越沉,也阻碍了当地农民的增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侨商联合会副会长冯燕说,国家应加快建设黑龙江等高寒地区冬季蔬菜贮藏设施,减少蔬菜流通成本,确保当地百姓生活低成本、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冯燕代表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大亮点是把“保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强调“切实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大中城市郊区要有基本的菜地面积和生鲜食品供给能力”。对于黑龙江、内蒙古等高寒地区来说,“菜篮子”的分量尤为重要,这些地区居民生活成本要高于其他地区30%左右。以黑龙江为例,每年11月至次年5月,蔬菜市场供应基本依靠山东、海南等外埠蔬菜,一方面产地批发流通成本、运输成本、销地批发流通成本、销地零售流通成本和人员工资等长途物流成本推高了“蔬菜价格”,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当地农民的增收。
“全国都知道黑龙江的油豆角好吃,但生产能力有,储存能力太弱,到了冬天就很难找到当地产的豆角了!”冯燕说,冬菜生产、窖贮受寒冷气候影响较大,当地农民的生产潜能开发不出来,还要承担外埠蔬菜的高成本。近些年来,黑龙江省加大了蔬菜产业发展和窖贮设施建设力度,力保蔬菜价格稳定,但总体底子薄、投入欠账大。
“关键还是卡在了存储环节。”冯燕建议,国家应该像重视千亿斤粮食产能一样,在更高层面关注高寒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特别是对冬季蔬菜贮藏设施建设给予政策或资金支持,加快建设高寒地区冬季蔬菜贮藏设施,增加窖贮能力和冷储能力,让百姓的“菜篮子”拎得起、拎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