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津北方网讯:作为5.12地震后灾区建成的第一个安置点,宁强汉源镇五里坡安置点已经建立了3年,3年时间过去了,这里的居民生活情况怎样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9月20日,天津广电集团“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赴宁强略阳采访小分队部分记者来到了五里坡安置点,听这里的人们讲述三年来生活的改变和现在的生活状况。
天津广播电台记者深入田间地头采访 |
农业技术人员刘波正在给村民传授种植技术 |
菜篮子办公室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检查蔬菜长势 |
一进村,正在家门口吃早饭的张翠兰和王定礼两位老人看到记者们,就热情地打起了招呼。在聊天中,记者们得知两位老人今年都已经年过古稀,家里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妇四人最近在新疆收棉花打短工。“收两个半月,可以赚到2万多元,今年,我们就能把贷款还上了。”说着,张大娘就要拉着记者进屋看看去年给孙子、孙媳妇布置的新房,新房的床头挂着这对新人的结婚照,幸福的笑容诉说着村里年轻人的新生活。
张翠兰大娘在家没事就去整理孙子的新房 |
张翠兰大娘拉着北方网记者的手讲述着对天津人的情谊 |
张大娘说,今年二孙子也去江苏打工了,家里剩下他们二老,在自己5分地里,种了些玉米、白菜、土豆等,蔬菜基本上不用买了。“过两年,再攒些钱,给家里的房子再接上一层。”
张翠兰大娘在家接受记者们的采访 |
得知记者都是从天津来的,张大娘紧紧拉着记者的手:“天津人给我们盖了房子,这份情永远也忘不了!去年过年,我们托人要来了张传捷的电话(天津对口援建宁强工作组组长),给他打了电话,我说你还记着住第四户,跟你一个姓的老太婆吗?他一下子就知道是我了,跟他说一句话心里都是高兴的。”张大娘还问记者张建国电话(第二位天津市援建宁强工作组组长),当记者遗憾地告诉他没有的时候,张大年还宽慰道,他们也忙,那就不打了。
王定礼大爷整理自家刚收获的玉米 |
离开张大娘家,记者们继续在村里找寻新生活的痕迹,这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王志中家看看吧,胡锦涛总书记去过他家。于是,记者就跟着来到了王志中的家里,王大爷指着沙发说:“当时总书记就是坐在这跟我说话的。”“当时说的什么,您还记得吗?”“记得,都记得,总书记问了我,家里的收入啊,生产的资金啊……”王大爷如数家珍般地给记者讲述了当时的场景。
王志中大爷向记者讲述总书记来他家时的场景 |
“我家以前住在半山坡,是土木结构的房子,地震都震塌了,天津给我们援建了新房子,比我以前的房子好多了。现在家里一年能收1500公斤香菇、木耳的,这项一年也有个3万来元的收入。儿子、儿媳还在外面打工,孙子在汉中市上初二。”说到这,王大爷特别地骄傲,“学习不错,上高中、上大学的都没问题。”
王志中大爷学习使用电脑 |
孙辈的出色,让王大爷也不甘落后,这不,利用村里的图书室和电脑室,王大爷也在充实着自己,没事就跟村里的年轻人学学电脑。
据了解,五里坡的居民搬迁到安置点后,原先的宅基地复垦为耕地,由村里的养猪大户承包,种植在宁强县可以卖到好价钱的蔬菜。汉源镇副镇长何志龙介绍说,利用37户宅基地建立了五里坡蔬菜种植基地,村里人可以到基地工作,被征用土地的37户人家,也可以每月得到五六百元的补偿。而且这里的蔬菜全部使用农家肥,用太阳能杀虫灯,利用害虫夜间的趋光性,杀死害虫,达到了绿色蔬菜标准,目前,有机蔬菜的认证工作正在积极申请。
这里不仅是绿色蔬菜的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宁强县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这里从2010年开始,不定期地为周边村民免费进行蔬菜种植、蔬菜育苗、蔬菜管理、蔬菜营销等课程的讲座,先后培养了350人。
在基地的地头上,宁强县菜篮子工程办公室生产技术科的刘波正在检查油麦菜的长势,村民们问“为什么一块地里有些苗就长得不好呢?”刘波仔细检查之后告诉他们,一是育苗的时候,有些苗不够壮,现在的话多家一些农家肥促进弱苗的长势。还有村民问现在天气一下子变冷了,种什么蔬菜好。刘波告诉他们,可以种一些“娃娃菜”,春节上市可以卖个好价钱。
宁强县菜篮子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屈汉明表示,通过对村民进行育苗、移栽、种植等全过程培训,很多田地增产效果明显。目前,该县还开通了菜篮子工程热线电话,并公布了技术人员的电话,随时帮助解决各种农业技术问题。今后,宁强县将继续扩大培训范围、增加培训内容,用科技兴农,帮助农民增产致富。(记者霍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