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入大山深处 探访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汉江源(组图) |
9月20日,小分队部分同志在当地老乡的引导下,寻汉江之源,同时体验当地水文站的同志取水样的生活。
走进青山环抱的大山,无数细流顺山而下,不时传来流水声,小的溪水在喃喃私语,大的流水奔腾高歌,汇成一幅大自然的交响曲,在深山老林中日夜不停地往复无穷。
顺着向导的指引,我们开始登山。天公做美,不冷不热,没出太阳,也没下雨。但是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我没估计到今天要登山,所以穿了一双皮鞋,到汉江第一家去借,只有37码的,本人脚大,穿不进去,只好考验一下我的鞋了。(此处插播广告:登山牌皮鞋——真牛!)
据说汉江源头有三座大的瀑布,我们没费多大劲就来到了汉江最下面的第三瀑,宽大的瀑面飞流直下,好不壮观!
稍做停留,即向第二瀑进军。
为了让小分队行进顺利,当地的同志让一位老乡拿着镰刀走在前面为我们打草开路。突然,走在最前面的老乡猛地转回身、抱着头蹲在地上,走在第二位的当地同志大喊一声:“快蹲下,别出声,他让野蜂蜇了!”我们全体向后转,蹲在地上不敢出声,我赶紧戴上了冲锋衣的帽子(这是出行以来第一次用上帽子)。蹲了一会儿,发现野蜂没有追上来,我们庆幸,但是,代价是必须换一条比那条路更难走的小路上山。
说它是一条路,只能说有一点儿被人踩过的痕迹,其实没有路。最难走的是它只有一只脚宽,右边是杂草,左边就是悬崖了。我不敢往下看,右手拽着山上的小草(这可真是救命草)右手紧紧拉住当地同志的手不敢松开,当地的同志说:“你别紧抓着草,它靠不住,你抓着我的手,我不会松开!”这时我的心情很复杂,靠不住的草也得抓呀,因为它毕竟能给我一点儿力量。
就这样,我们走到了一处相对平缓的溪水旁,我真的有点儿走不动了,他们都劝我别上了,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我说:“不上了!”这时,栾海南同志问林铁:“我能不带机器上吗?”我说:“行!我给你看着。”林铁却斩钉截铁地说:“不行!”(此处插播广告:电视设备太老了,这么沉,把劳动模范都累呲了!回去重新招标!)
这不是一条小溪,是一片溪流,比较湍急,老乡在搬石头垫脚,林铁却用电视机的三角架插在水中当拐棍,为了报刚才的一剑之仇,我们大家抢拍了这张照片,说要送给翟总,让他看看林铁是怎么爱护国家财产的。(插播广告:新型上山工具——高级电子三角拐棍!)
“前面还有50米”,听了这句善意的谎言,我决定继续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什么也别说了,除了紧紧抓住别人的手,就是手脚并用往上爬了……总算到了第二瀑,我带着万分的真诚向拉我上山的同志深深鞠了一躬:“感谢宁强人民,宁强人民是我的恩人!”
坐在第二瀑的石头上,听着瀑布和小溪的流水声,望着飞流直下的大瀑布,真使人想起古人的无数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真不知道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就像是有人从上面一盆盆地往下泼,而且泼下来之后形成的水面就像一幅幅壮丽的画卷,没有一幅重复的,每一幅都有不同的画面……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不正是我们此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初衷吗?不经过艰苦的历程,哪能看到这么美丽的风景;不深入到生活的最基层,怎么能感受到百姓的甘苦!生活,就像是源头的活水,需要我们历尽千辛万苦去寻找,一旦找到,她会给你源源不断的养份,让你享受成功的喜悦!
下山的路就更不用说了,那真是:“上山容易下山难!”我几乎是踩着当地一位老乡的脚、后面还有一个人拉着我的衣服下来的。树叶与溪水混在一起,别提有多滑,我肯定是要摔跟头的,幸亏后面的同志拉着我,否则……
水样怎么取的,请看电视视频。(天津电台总编辑李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