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9月15日——21日,天津广电集团组织电台、电视台和北方网部分编辑记者赴陕西宁强略阳“走基层”,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兼总编辑李英华、天津电视台总编辑翟振江亲自率队并身先士卒零距离感受体验基层、与山区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足见集团对“走基层”的高度重视。有幸成为走基层采访小组中的一员并负责协调电视小分队的体验采访报道,我感到十分高兴。短短几天的“走基层”活动,我们分头走访了20多个基层点,收获的不仅仅是17篇电视新闻、两个新闻专题的发稿量、数十篇微博和几篇心得体会,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基层、对社会的认识,增进了对基层、对群众的情感,初步解决了“依靠谁”、“为了谁”和“我是谁”等长期困扰新闻工作者的老问题,对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觉得基层是一本教科书,它博大精深。唯有用心体验才能由表及里逐步理解,也唯有两脚着地扎扎实实地阅读才能获得启迪。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基层的素材最丰富,基层的故事最生动,基层的形象最鲜活,基层的话题老百姓最喜闻乐见,走基层也最考验人、锻炼人、教育人。
(一)基层的素材最丰富
宁强、略阳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5.12大地震之后,天津对口援建的就是这两个大山深处的地方。这次我们走基层的电视小团队7个人中有3人先后7次来到这里采访灾情、报道援建进程。可以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非常熟悉。所以,制定报道计划的时候,不少记者认为,这里的许多地方闭着眼都能找到,这里的许多事情随口都能如数家珍,这里的选题几乎都被说绝了,许多选题涉及的内容都像炒冷饭一样被炒了N多遍了,还有能采写什么呢。我和我们电视团队的成员在策划报道思路、选题的时候,“说过了”、“没有切入点”成为我听到最多的回答,面对这诸多否定式答案,我一度也很困惑。但当我们俯下身沉下来走进基层的时候,眼前豁然开朗。
记得刚到略阳的第一天,我们采访组一行23人代表天津广电集团全体员工向金池院希望小学捐赠学习用品,并与23名贫困学生结对帮扶。这对于我们走基层小组的“人”来说,无疑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但从新闻记者这个角度看,这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捐赠活动,其报道价值要远逊色于活动本身。当70多名孩子站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山里人本色的朴实、山村孩子特有的天真以及那种为走出大山、为了有出息而迸发出的强烈求知欲望,深深地震撼着我。我也了解到有的孩子为了学习,每天都要翻山越岭,甚至从没吃过一顿早点,正是来自天津的持续关爱、也正是由于国家阳光早点工程的实施,让这里的孩子得以健康成长,励志成才,100%地升入了重点中学。有这么多丰富素材作依托,我们翻过几十里山路、在大山深处搞的这场捐赠活动就显得别具意义。于是,我们电视小分队走基层的第一篇报道《点滴真情滋润希望》摆脱了就捐赠讲捐赠的思维定式,整篇报道从捐赠切入,介绍天津和国家层面对山村孩子的关注,有点有面,情感交融,富有冲击力、感染力。
再比如,我们去略阳职校采访的时候听说,天津援建的这所职业教育学校硬件设施达到了陕西一流示范校的标准,但先进教学设备大多尘封着。原因何在呢?带着问题我们采访校领导,学校的领导告诉我这个问题由于来自天津的真诚援建已经得到解决。让当地人十分感动的是:天津援建不仅重实效更注重长效,不仅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在完成国家规定的硬件建设任务后,还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启动了师资培训计划,让软件变硬。这么生动的新闻素材,如果我们浮在表面,不带着感情俯下身来沉下去,就很难捕捉得到。
报选题是不少记者的份内职责,也是最令不少记者头疼的事。常常看到不少记者为了选题而苦思冥想,往往让自己采写的报道陷入抄袭别人、重复自己的尴尬境地,这样做出的报道呆板生硬,面目可憎。其实,基层是新闻富矿,存在着海量素材,扎扎实实地“走基层”,用心体验,用脚丈量,用心梳理,去伪存真,做出来的报道,老百姓才能喜闻乐见,我们才能坚持正确导向、真正服务大局,服务群众。
(二)基层的故事最生动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我们常常听到“策划“一词,就是通过合理的构思和场景布置,使我们做的报道尽量生动起来。其实,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地走基层,就会发现越是本色的基层故事就越生动。
在陕西宁强略阳,我们走基层采访组23名成员分成4个采访小组分头行动,尽管采访的主题不同,角度各异,但大家的经历却是一致的。每天都要冒雨翻越几十里山路分往不同的采访点,山上疏松的碎石不时滚落,小股泥石流经常顺山坡而下阻断道路,而仅够一辆车通行、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悬崖的山路每遇雨水,便泥泞湿滑,沟壑纵横,不要说开车,就是步行,也十分危险。有一次,我们去群山环绕的五龙洞镇采访当地移民新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等问题,我们沿着镇里通往山外的唯一一条道路盘桓而上,走出20多里盘山公路后,一处塌方横在眼前,热心的司机告诉我们,平时遇到这种情况只能走山下的河床,但由于连日雨水,河床里水流湍急,水深淹没了吉普车车轮,胆大心细的司机师傅凭着经验在水中摸索前行,终于把我们一行顺利送达五龙洞镇。不要说采访点的故事,就是这段采访经历就足够生动,是浮在上边所体会不到、难以想象的。
按常理,如五龙洞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山镇,天然的就应该与闭塞、落后等字眼连在一起。但当我们走进香菇种植大棚、走进村民家庭、走进镇政府的办公室采访的时候,我们发现所谓的”常理“是多么地荒谬。
在五龙洞镇田家坝村,我们认识了村民何代清,面对祖祖辈辈都习惯于砍伐山林、点种菌种,毁了环境而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老何变卖家当走出大山学习菌棒制作技术,失败了,房子里空了,不甘心的老何又埋头打工三年,攒下钱继续学习菌类种植新技术,并以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带领村民实现了共同富裕,一个朴实的村民用他的执着推动着发展方式的转变,让农业增了效、农民增了收。这个故事如果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并不奇怪,但发生在偏远山村的农民身上就感人肺腑了。还是在这个镇,年轻的女镇长曾经在天津挂过职,她把在天津学到的先进发展经验和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活学活用,于是一批农业深加工项目相继落户、移民新村开始建设、原始森林旅游项目全速推进------一个闭塞的山村,两个有新观念的人,用各自的行动催化着山村发展的裂变。
这样感人的故事,书本上学不到,互联网里查不到,我们只有深入实际,走进基层,才能听到触摸到发现到。因此,基层的故事最生动,基层的形象最鲜活,基层的话题老百姓最喜闻乐见,我们只有用平民的视角,说百姓听得懂的话,写百姓身边的事,讲百姓当中的人,真正与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让新闻带着露水的湿润,带着泥土的芳香,我们的新闻才具有活力,而这没有捷径,只能踏下心来走到基层,带着感情去触摸百姓的心灵深处。
(三)基层最能考验、锻炼、教育人
基层的素材是丰富的,基层的故事是感人的、是鲜活的,但同样基层的工作条件也相对艰苦,因此,走基层不仅需要真心、更需要耐心和韧劲,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浮在表面,不至于走过场。这次天津广电集团百名记者在基层在宁强略阳的采访点,不论是希望小学、还是职业教育,不论是汉江源头,还是大学生村官,也不论是菌类种植大棚,还是循环经济产业园------20多个采访点精心筛选,大都位于偏远山区,到这些点位采访工作,对于长期生活在大城市、习惯于驾车出行的记者们来说,本身就是一个考验、一种锻炼,而原生态地记录下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拼搏进取的精神面貌、乐观向上的行为品格、朴实真诚的人生态度,采访过程本身就是对记者的一个教育过程,一个人生观、价值观重塑的过程。比如我们在宁强选定的一个采访点——汉江源,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地,由于地处偏远,人迹罕至,采访组一行冒着被毒蜂、毒虫叮咬的危险,三步一滑、五步一跌,徒步20多里湿地,终于拍摄采访到水源地的生态状况,采访过程之艰难可想而知,而令记者感动的是这里的水质检测员几乎每周都要两次到水源源头采集样本检测水质,用他们的坚持保护着水质安全。采访他们的事迹对记者来说心灵受到冲击、品格受到砥砺,无异于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还有,宁强一个大学生本来可以在条件优越的大城市就业,但她却毅然选择回乡当村官,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当地独特的水源条件,带领村民搞起了娃娃鱼养殖业。而这个村唯一的对外联络通道居然是铁道边的匝道,采访这名大学生村官时,她告诉记者她的下一个目标是为村民拓宽致富渠道,这样的人格魅力足以振聋发聩,撼人肺腑。这样的采访对象无疑是一根标竿、一面镜子,激发着我们记者一行主动见贤思齐,自觉地在“走基层”中,切实“转作风”,“改文风”。
天津广电集团百名记者在基层赴陕西宁强略阳的采访活动告一段落了,但在那里的一段生活经历,那里的人和事,至今仍历历在目,令人激动,也令人怀念。在那段日子里,我们所有人白天采访,晚上写稿、编片、传送,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两点以后,由于积劳成疾,有的人患了感冒,有的人得了肺炎,但大家都无怨无悔,这段经历、这段磨砺为我们的人生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视频动员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蕴藏着最鲜活、最丰富的新闻资源。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深入实践才能富有生活气息,扎根群众才能产生真情实感,我们的新闻报道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才会有清新朴实的文风、才会有打动人的力量”,这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谆谆教诲,是和新闻工作者在促膝谈心,也是对新闻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当我们赴宁强、略阳走了基层,回过头来重温这段讲话的时候,才真正理解它的深刻内涵,这值得我们每一名新闻工作者细细品味,牢记于心,并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