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9月15日上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既“百名记者在基层”赴宁强、略阳采访报道出发仪式在天津电视数字大厦举行。此次活动的目的是新闻战线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着眼于把握新闻舆论正确导向,着眼于提升新闻队伍能力素养,有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推动新闻宣传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而作为此次赴宁强、略阳采访报道的小分队中的一员,我也感到了此次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使命之光荣。
在简短的出发仪式之后,我们一行二十余人踏上了走基层的征程。到达西安已是下午时分,我们马不停蹄,登上了前往略阳县的汽车。以前只是在地理课本中,知道咱们国家气象上的南北分界是秦岭和淮河,但对于秦岭是什么样子却毫无概念,只有真正踏上这条穿越秦岭的道路,才知道秦岭之雄伟和这条穿山道路的来之不易。“一个、两个、三个……”李英华台长记录着穿越秦岭的隧道的数目,最后,我们得出了足以令每个人惊叹的结论,一路上我们一同穿越了68条隧道。
经过了五个多小时的穿山之旅,我们已经接近了略阳县城,但谁知道真正的艰险还在后边。进入县城的公路很窄,大车想要错车都很困难。忽然司机猛地一个急刹车。“怎么了?”同志们,焦急地询问着。原来前面遇到了塌方,巨大的石块横在路边,堵住了我们的去路。为了能够尽快赶到目的地,大家不顾仍然不断有碎石滚落的危险,齐心协力将巨石滚进了路边的沟里,车辆继续前行,抵达略阳时已经将近晚上十点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开始了我们走基层的第一站,前往大山深处的金池院村希望小学。略阳县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金池院希望小学是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在5.12大地震后,援建当地的一所希望小学,目前共有77名学生,9名教师。学生从学龄前的幼儿班到六年级都有,但他们却不是按年级来分班,而是几个年级的学生被编在一起上课,这叫复式教育。这所小学的位置很偏僻,距离略阳县城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而学校就在乡村小路的尽头,再往前走就没有路了,所以除非是专程前来,否则没有人会路过这里。于是当地的村民看到山外开来的汽车,都觉得格外新鲜。
上午的捐赠仪式,安排的简单、务实。我们为这里的每一名学生带来了一个新书包、一个铅笔盒、一些笔和一本字典。同时,还为他们订购了篮球架、乒乓球台等体育器材。此外,在这些孩子中,还有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我们每个人又单独为他们捐助了四百元钱。我所捐助的孩子叫王芳,很可爱,但有些内向。在交谈中,我知道她的父母以种地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而且她还有一个身有残疾的哥哥在县里念书,也许是这种家庭的境遇,使得她总是心事很重的样子。所以我尽力的告诉她,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告诉她有困难可以和我们通信,我们都会帮助她的。
这里的人包括孩子们对天津人非常有好感,因为他们这里的很多项目都是天津援建的。在和孩子们一起吃了一碗地道的臊子面后,我走进了他们的图书室。因为下午安排我给孩子们讲一堂课,所以我想先到他们的图书室看看,看看孩子们在这里能看到什么书,也为我下午为他们讲的这堂课,积累一些灵感。而除了一些名人传记、课外辅导之类的书籍之外,我惊奇的发现了一本《马三立别传》,我想这一定是一位天津人带给他们的,天津人爱相声,正因如此天津人面对困难才总会抱有一份豁达的心境,也许这正是我将在下午的课上要传递给孩子们的。在课堂上,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些相声的基本知识,教他们打快板、说绕口令,启发他们把生活中的笑话记录下来,讲给大家听。通过这堂课,孩子们竟还给我起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快板叔叔。
傍晚时分,我和北方网的王冰来到了沈心悦同学家家访。在汶川地震时,他们家的房子垮掉了。后来在天津市的对口援助下,他们家盖起了新房,很大、很宽敞,房子后面是一条小溪,他家的水就是引自这条小溪。事实上,他们真实的生活并不像我们想想的那样充满不幸,他们的住房比我们城里人要宽敞许多,吃的菜也都是自己种植的“无公害”蔬菜,但他们却总是说,还是城里买来的菜更漂亮一些。他们的生活其实是很多城市人所向往的,不过一旦他们走出大山,一旦他们的孩子将来要去读高中、读大学,他们手上的钱是远远不够的。我和王冰留下了我们的联系方式,希望在他们经济上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小心悦,好好读书,将来让爸爸、妈妈跟你享福”,王冰鼓励着孩子。也许我们的到来,并不能彻底改变他们的经济状况,但是我们希望带给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还有乐观、自信的精神,而我们也正是来到了山路尽头的这个小山村,才感到了乐观真的如此重要!
当晚,我们留宿在了金池院村,有的队员住到了老乡家,而我们几个男同志则被安排住在金池院小学。虽然窗子上不是传来飞蛾扑打的声音,虽然被褥上,偶尔还会有小虫子爬过,但是几天来的舟车劳顿已使大家顾不得这些了,很快便都进入了梦乡。
转天一大早,我们又来到了农户家中,和他们一起去采蘑菇、剪蘑菇,体验着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下午,我们返回县城,我和隋怡、林铁被安排和略阳县电台的同仁们交流。座谈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他们当地的电台,员工的收入很少,因为他们几乎没有什么能创收的节目,但每个人所要负担的工作量却非常之大,很多人都是身兼数职,既要做娱乐节目、又要做新闻节目,甚至还要兼顾少儿节目。在他们身上我们也学到了很多,特别是当地广播人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努力工作、积极进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之后的几天,我们又转战宁强,同样给当地的希望小学的孩子们送去了崭新的书包、字典等学习用品。同时,我和朱旭等同志一道,还参观了当地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在体味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之后,又在这里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给农民们带来的生活上的富裕和产业上的勃勃生机。
当地的农民普遍种植木耳,但是传统的木耳生产附加值较低,产业收入也不高。当地的一位致富带头人赵涛,却发现了木耳中蕴藏的商机,发展木耳压缩产业,精选出上等的木耳,经过压缩封装,每斤的价格可以提高一倍,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后,他又用获得的资金,兴建厂房,开发核桃油、核桃露的生产,带动当地村民共同走向致富道路。
通过短短几天的采访、体验,我们对于基层山区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首先,这里的人们并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闭塞,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没走出过大山,但“村村通工程”让他们家中的电视可以收到几十个国内频道,而他们的思想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保守、陈旧。其次,他们的生活还很不富裕,而且收入也并不稳定。有时候,遇到天气不好的年份,可能一年的辛苦就要付之东流,而即使好的年份他们一年的收入也只是几千块钱。所也这里的人们更需要我们的关心与关注,同样,他们也带给了我们很多启迪,淳朴的民风、节俭的生活、对幸福的不懈追求,这些都激荡着我们的心灵,也为我在广播艺术上的前进,提供了最真切、最生活的素材与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