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9月15日至21日,我参加了天津广电集团“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赴陕西宁强、略阳采访小分队。这也是我第一次来到震后灾区,第一次走进大山深处采访报道。
再难走的山路我们也要去
15日一早。从天津出发乘飞机抵达西安。随后一路车行至秦岭山区,穿过大大小小136座隧道,爬上爬下忽左忽右,期间经常能看到山上有碎石滑落地面。遇到山石滑落堵在路上,大家纷纷下车搬开石块后,继续前行。不足80公里的山路,走了2个小时,晚上10点多终于到达略阳。
九中金乡金池院希望小学,是我们采访的第一站。去往学校的路很窄,路基旁就是冰冷的河水,偶尔能见到摩托车,会车时需要一方车辆在宽阔处让行,才能通过。2008年地震后,校舍损毁严重,重建之后恢复了教学秩序。3年过去了,我们都很期待看到新变化。一走进小学,我们就被“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歌声所吸引,走进教室看见孩子在大声唱歌,做着动作打拍子。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眼神中充满期待。校长介绍,有些学生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光着脚穿着凉鞋来上学。但是值得欣慰的是这里的孩子都很爱学习,连续几年大多数孩子能考取陕西省重点中学。大山阻隔了外界的联系,知识打开了一条通天路。
我们为了两个人而来
19日我们小分队7人爬山涉水,目的地是五龙洞镇田家坝村。这是一个只有90户的村子,大多数村民靠种植香菇致富,走在村子里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菌棚,成为了村里特有的风景。村民说这些年日子好些了,这多亏了我们的带头人老何。
老何叫何代青今年40岁,种了19年的香菇。他带我们来到他的合作社,这是一所废弃的中学,老何将这里作为加工厂给村民们加工菌棒,一间间屋子里堆满了菌棒。老何说,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要陆续加工才能跟上需要。通过一条湿滑的小路,老何领着我们来到他的菌棚,拿起一个菌棒高兴的说,再过些日子菌棒就会出菇。比起以往的在青冈木上种植方式会多收入几千块,既提高了收益也节约木材。
我们问到老何是如何成功的,他也讲起了一段心酸的往事,老何看到周围的兄弟不容易,干一年农活挣不下几个钱,在外打工好的剩不下几个钱。老何有个朴实的想法,怎么能利用大山的资源富起来。老何带领村民一起上山砍青冈树当香菇培养源,方法简单易学,家家户户便开始种香菇了。可是几年下来青冈树不够用了,有些村民放弃了而老何却还在坚持。老何又仿效电视里学到的,用种植袋代替青冈树,开始投了不到一万块,结果收益不高失败了。老何不死心,带着一股韧劲去浙江、成都等地学习种植技术。2004年老何终于成功了!转年,他大方地将经验免费传递给村里人,带着全村都富了起来。
这几年,老何还成立了五龙洞镇田何农业合作社,一方面免费给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另一方面提供给村民优质的香菇料带,村民种植香菇就有了保障。香菇种成了,销售价格上不去,又让老何为难了。这也成了镇长杨妮娜的一块心病。
杨妮娜曾于去年到天津北辰区双街镇挂职锻炼,看到了农产品深加工给农民带来的甜头。她四处找资金,引项目,决心把香菇产业做成当地的支柱产业,带动当地发展模式的改变。在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下,今年底之前香菇深加工基地就可以动工兴建。到时香菇的附加值又可提升70%。农民还可以在家门口就业,乡亲们致富渠道多了,但是杨妮娜还是不满足。五龙洞镇地处国家森林保护区,这是发展旅游的绝好优势,建旅游服务中心、打造农家游、五龙洞原始深林游等一系列项目以及移民新村建设规划,一个以旅游为主导,以食用菌、中药材为支撑的特色镇的发展目标,在杨妮娜的主持下开始启动实施。老何、杨妮娜凭着一股韧劲和执着让村民们富起来,收获得更多。
帮人帮到底:输血和造血相结合
走进略阳天津职业学校,我们被漂亮的的教学楼所吸引,色彩鲜艳的外沿,宽敞明亮的教室。来到汽修实训室,看见阳老师正在查看奥迪汽车发动机,检查机油尺刻度。校长正在对阳老师进行考核,考核他专业课的授课情况。阳老师和其他老师一样都是来自普教系统,没经过专业课培训。前些天,有机会到天津的职业技术学校培训,把学到的新知识传授给学生,感到很高兴。在这里,学生同样也有机会到天津去实习。
略阳天津职业学校面向陕甘川,越来越多的学生慕名而来,看中不仅仅是学校的环境设施,更看重的是学校软实力的提升。
来自大山深处的朗朗读书声、农民朴实的话语、执着的行动,打动着我们每一位倾听者。当地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积极乐观的劳作、自强不息的精神,让自己体会到更多艰辛。我们用手中的摄像机,记下了所见所闻所感,把这份感情传递给更多想要了解大山深处的人们。
作为小分队中的一名摄像记者,为了表现走基层,大量的运用了跟拍走拍的方式,多用运动镜头来表现。队员们走一路、采访一路,聚精会神的听着,在雨里、在泥里,脚印,淋湿的裤脚都是我拍摄的素材。为了把我们走基层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准确的回传到天津播发,我们来不及休息,逐字逐句推敲语言,剪辑声音图像,有时工作到凌晨4、5点。让我们忘记了脚下崎岖的山路、冰冷的河水、随时坠落的山石、跌落山谷的危险。
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
只有走进基层,才能把握观众的思想脉搏,养成回应观众关切的创作风格。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知道老百姓衣食住行生活百味,也才能找到我们创作的着力点。
脱离群众的作品绝不会是好作品。现在一些作品、文章被群众戏称为“镜中之花、水中之月”,没味、没用,听不明、看不懂,最大的要害就是没有回应群众的关切和诉求。
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有更新更好的创作突破。要着眼于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改进作风,走进群众实际生活,走进群众心灵世界,用真心、动真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倾听群众意见、表达群众意愿。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创作出对群众有情有义的作品而不是闭门造车,做出符合实际的片子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框架。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应该是我们媒体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和职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