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津北方网讯:作为国家6大生态造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已经结束,二期治理工程现已启动。蓟县风沙源治理启动至今,治理总面积73.14万亩,初步建立起京津地区生态防护体系。据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蓟县气候干旱程度呈逐渐减弱趋势,沙尘天气由2002年的15次减少到2012年的1次。近几年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气达到300多天,占全年的88%以上。此外,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带动了林下经济、林果产业、苗木花卉产业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当地农民收入增加明显。
废弃矿山由“灰色”变成了“绿色”
绿树与彩色树相辅相成,各色花卉掩映其中,攀缘植物攀附在悬崖峭壁上尽情生长……进入蓟县,呼吸着新鲜空气,感受着两侧山壁上的勃勃生机,你可曾想到这些地方的“前身”是一座座废弃的矿山?可曾想到这里的人曾是饱受矿山尘土折磨的“生态难民”?
“白天行车开雾灯,晾衣晒被在屋中。晴天浑身全是土,雨天处处是泥泞。”这首当地的打油诗再现了蓟县曾经尘土飞扬的景象。京津风沙源治理后,蓟县先后关停了全县的采石场,并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飞播造林等造林绿化工程。“昔日因为采石、挖矿让秀丽青山留下一道道‘伤疤’,有些山体坡度接近90度,若不进行生态修复,不仅破坏山体美观,还会造成自然灾害。”蓟县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用铁丝网固定峭壁上的土坡,将耐旱且攀附能力强的植物栽种在山崖上,在山坡内侧栽植彩色树种,外侧种植乔灌木和花卉,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景观林带。如今3万多亩裸露岩石地变成郁郁葱葱的五彩林地。
保护“大水缸” 建成8万亩环湖防护林带
天津市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为保护津城“大水缸”,建成8万亩的环湖防护林带,并连续3年栽植500余万株树种,极大改善了“大水缸”周边的生态环境,而且还在水库周边打造出了一条70华里长的生态经济带。
蓟县于桥水库是天津市重要的水源地。蓟县结合京津风沙治理工程,在水库周边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蓟县规划了水库沿线的西龙虎峪、五百户和别山三个乡镇的30多个村,构建立体生态格局,山顶栽种松柏等常绿树种,山腰栽植黄栌、火炬等彩叶树种,山脚种植酒用葡萄、核桃等经济林。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水库周边的生态和景观效果,而且使库区生态环境和水质得到极大改善,近年来呈现出水清、鱼丰、鸟多的生态景观,综合污染指数明显下降。
绿色治理 建苗木花卉基地鼓了“钱袋子”
蓟县在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建设以京哈公路为重点的6.2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年出圃各类优质苗木花卉4000余万株,不仅为治理京津风沙源、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提供充足苗源,还鼓了农民的“钱袋子”。
以邦均苗木花卉基地为核心区的苗木花卉产业蓬勃发展,目前总面积达4万余亩,年交易额达5亿元以上,100多个村的近4万个家庭从事着这项绿色致富产业。同时带动周边地区苗木花卉交易2亿多元。
按照京津风沙源治理的总体部署,二期工程建设蓟县将投资1.26亿元,再造林44.2万亩,进一步巩固“绿色生态屏障”。其中,封山育林30万亩,人工造林14.2万亩,现有林管护14.1万亩。今年,蓟县已启动3万亩封山育林工程,在封育区设置固定标志碑牌14块,架设机械围栏2000米,开设防火隔离带3.8万米并设立10余人的专职巡护员常态巡护,此项工程将于10月底全部竣工。(记者 郭强 通讯员 李鹏岳 闻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