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月23日晚,随着7人国际评委会评出的“天坛奖”各奖项陆续公布,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圆满落幕。
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李春良说,一个成功的电影节,应具备评价(评奖)、交易、交流、合作四项功能。今年报名参加“天坛奖”评选的有来自88个国家和地区的837部影片。“电影的背后,是不同国家、民族、文化间的沟通。通过电影载体实现对话,非常重要。”
“电影节不仅是电影人的聚会,也是电影观众的节日。”李春良表示,评判电影节是否成功,要看是否促进了电影文化共享,这与电影的专业性并不冲突。
电影消费更加多元
今年的电影节北京展映单元共有260部影片,从来自全球六大洲79个国家和地区的1520部影片中遴选而生。展映点分布在北京全市的30余家合作影院及学术机构。国产影片每场20元,国外影片每场40元,巨幕影片为每场80元,比平时更便宜。
“这个周末要泡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了。”一些电影爱好者兴奋地“抱怨”。中国电影资料馆将精华影片都安排在了周五至周日,其中不乏《地下铁》《泡沫人生》等经典之作。
“电影最怕无人喝彩。”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说,电影节要让电影能够找到合适的观众,让观众方便地观赏电影。一方面让公众共享文化成果,也有助于培养能够理解、接受实验性电影的高端观众群体。
除了看电影,北京电影节还为观众提供了体验电影科技、感受电影文化的机会。今年的电影嘉年华活动,共有“电影与设计”“电影与科技”“电影与音乐”三大板块。在这里,观众可以直观感受影片配音、抠像技术处理等电影制作环节。嘉年华承办方北京歌华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主任曾辉说:“互动性、娱乐性、体验性是嘉年华三大特色,都是为了让观众享受电影乐趣、体验电影魅力。”
歌华集团影视总监李艳认为,嘉年华的火热,说明电影消费更加多元。不仅是电影本身,衍生品也是电影爱好者青睐的对象。“在好莱坞,电影是火车头,衍生品开发能在电影放映之外带来大量收益,扩大影响。”饶曙光说,电影节能为国内电影生产企业、制作人员提供衍生品创作、开发方面的启示。
国际展商首次超过国内展商数
电影节期间,中法合拍片《狼图腾》举办媒体见面会,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惟妙惟肖地模仿狼的动作。
北京电影节已成为一个难得的展示平台。短短8天里,数十部电影先后举行发布会。
在中外电影合作论坛上,“电影国际深度合作,要有不同文化上的融合,离不开有价值的好故事”成为共识。作为电影节的交易板块,历经3天6大板块活动的“北京电影市场”,19日举行签约仪式。32个项目签约,涉及资金总额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5.21亿元人民币,比上届增长20%,创中国电影影展交易之最。签约项目中,电影投资制作项目38.03亿元,比上届增长22%;影视院线、影视基地、文化地产建设项目34亿元,比上届增长13%;新增的电影基金项目累计签约额达23亿元,影视素材库等项目达10.17亿元。
“电影市场”主要分为要素市场和创投平台两大部分。电影市场项目主任陈彩云介绍说,要素市场可实现电影全产业链五大环节的20多项要素的交易,创投平台则专注于筛选优质电影项目,为之提供全产业链服务。电影要素交易平台重点推介“后期制作与技术”“电影外景地”,仅“后期制作与技术”这一要素就引来了50多家公司参展。
国际元素更加浓重。电影节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赵志勇介绍,先后有来自24个国家的724个电影企业和机构报名参加北京电影节“电影市场”,最终受邀参展厂商248家,其中国际展商125家,首次超过国内展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