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宗国英
七个重点领域对接协同发展
天津北方网讯:“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对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来说是又一个历史性机遇。”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宗国英说,“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先行先试、土地资源充足、工业基础优越、新兴产业集聚、港口优势突出、基础设施先进、招商政策优惠等优势,努力推动滨海新区成为京津冀三地要素交汇、产业融合、互动创新的空间载体和实践平台,成为京津冀三地先进制造业研发和转化基地、国际航运与物流中心、金融创新基地、宜居生态新城区和北方对外开放门户。”
“今年,滨海新区将在现有基础上,重点从七个领域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宗国英介绍说,这七个领域包括,加强产业领域合作,进一步发挥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作用;加强港口领域合作,将天津港打造成为北京的便捷出海通道,加强与黄骅、曹妃甸、秦皇岛和京唐等周边港口的合作,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各有侧重、错位发展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加强金融领域合作,争取北京的金融机构在新区设立分支机构、营业部和资产管理部,吸引创新型机构总部和金融运营中心落户新区;加强科技领域合作,积极与中关村、亦庄、廊坊等区域对接,建立区域协同发展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协同创新;加强社会领域合作,通过京津冀三地合作办学、联合招生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共享,提升新区教育质量,通过与北京医疗机构共建医院,引进京津冀知名民营医疗机构,提升新区医疗水平;加强生态领域合作,与京冀建立环保和生态建设合作机制,重点做好大气环境治理、水环境治理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经济开放领域合作,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制度模式,在税收、法律、投资准入和提升金融及航运功能等方面率先进行突破。
在谈到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保障时,宗国英表示,滨海新区建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由区财政和7个功能区共同出资,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对承接和引进的重点产业给予扶持。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士祥
探索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治理大气污染,到2017年要把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60微克左右,完成这一任务,仅靠北京自身努力是有限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率先在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突破。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士祥提出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他表示北京今年的大气治理投入不会低于去年。而京津冀三地则将共同实施水源保护林等合作项目,探索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环首都国家公园。
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缘起,李士祥解释说,北京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城市,张承生态功能区则是京津冀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也是治理风沙源的要冲,建设这一功能区将为北京和京津冀区域发展打造重要生态屏障,对改善区域环境意义重大。去年,北京与河北已经开展了深入合作,成功启动了京冀碳排放交易试点,并将承德纳入其中。
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推动产业对接合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据了解,去年,北京与津冀搭建了30个产业合作对接平台、推进了50多个重点项目转移。与此同时,三地正在联合打造协同发展创新共同体。李士祥介绍说,去年,中关村向河北输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了1.3倍,神州数码、中科曙光等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成立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则达到1000多家。三地还联合打造了一条以中关村数据研发、张北数据存储、天津数据装备制造为基础的大数据产业走廊。
协同发展过程中有何难点,李士祥坦言,最大的困难是体制机制创新。目前,区域产业对接协作的态势良好,但空间布局上总体比较零散。只有编制好规划,才能谈功能。没有规划,只能谈项目。建议及早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更好地明晰区域三地功能定位。同时加紧编制京津冀城镇体系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三地跳出各自区划障碍,站在国家高度,携手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和新的经济发展增长极。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周潮洪
跨区域联合治水协同治水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周潮洪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水环境改善和水资源环境补偿,是三地需要携手面对的重要课题。希望三省市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协作机制,特别是水生态补偿长效机制,跨区域联合治水、协同治水,努力实现“突破中的突破”。
周潮洪介绍,京津冀三省市都开展了水环境治理工作,京冀合作建设100万亩水源保护林,实施北京市水环境区域补偿办法,津冀共建引滦跨省市水环境补偿机制等等。也要看到,京津冀位于极为缺水的海河流域,这也是水资源开发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周潮洪说,应在国家层面形成一个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水环境、人口等各方面综合考量的区域水资源保护综合发展规划。三省市建立政策协调、信息共享、联合水质监测考核等磋商协作机制。同时尽快划定京津冀水源地保护区,保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重点要建立完善区域水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并以法律法规形式固定下来,尽快明确补偿原则、范围、资金额度及标准核定方式,促进当地绿色发展,不让为保护水环境作出贡献的人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