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华网北京8月1日电(记者 倪元锦)继2008年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之后,7月31日,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第二十四届冬奥会的举办权。当日下午,北京冬奥申委主席、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吉隆坡向国际奥委会做最后陈述时指出,采取的一系列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能够保证赛前、赛中、赛后的空气质量标准,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要求。
“2013年,北京实施为期五年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投入1300亿美元,对汽车排放、燃煤排放等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采取84项具体措施,收到明显效果。”王安顺说。
他表示,北京还在研究制定2018-2022年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标准更高、措施更严、工作力度更大,北京及周边各省区市已建立联防联控联治联动的机制。
北京冬奥申委环境专家宋强指出,冬奥会也将形成强大的推动力,帮助京津冀治理环境。
其实,无论申办冬奥成功与否,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一张“环保路线图”已悄然铺开,未来将紧紧围绕“统一规划、严格执法、联合管理、改革创新”的思路。
“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三个率先的突破口之一,已经深入中央文件。”北京市环保局局长陈添说,中央明确提出“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示范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定位之一,说明要实现宜居目标,现状亟待改善,并提出要统筹好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优化布局,加强污染防治和修复生态系统。
业内人士认为,能源消费清洁化、机动车低排放化、产业发展绿色化、扬尘治理精细化,是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焦点领域,折射着煤炭、油品、工业、扬尘4大主要排放源。
目前,包括京、津、冀、晋、鲁、蒙、豫7省区市及环保部、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住建部、气象局、能源局、交通部在内的8部门,已成立协作机构;由院士领衔,整合首都及各省区市科技资源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专家委员会”正参与相关规划编制。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庄志东介绍,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一揽子措施,将逐步付诸实施。
业内人士透露,京津冀“生态红线”“环境共同体”等正在规划,重污染预警、应急、共享的协同以及船舶污染治理、机动车环境违法信息区域共享等已有“一体化”详细措施,财政部建立的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资金也投入使用。
京津冀三地已签订大气污染防治合作协议,今年,北京市将投入4.6亿元支持河北省的廊坊市、保定市的大气治理。天津也将投入4亿元支持唐山、沧州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庄志东介绍,协作小组办公室成员中的有关部委,陆续出台保障京津冀区域天然气稳定供应、成品油质量升级、机动车污染防治、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限期治理、散煤清洁化、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新能源车推广应用等政策文件,为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政策保障。
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办冬奥会以来的持续减排措施效果明显,环境效益逐步释放。今年上半年,京、津、冀、晋、鲁、蒙、豫七省区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15.4%;其中,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浓度为7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2.1%。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表示,下一步有望设立“京津冀生态环境红线”,构筑“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同体”。他透露,将北京、天津、石家庄、邢台、邯郸、保定、衡水、唐山、沧州、廊坊划为重点控制区,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划为一般控制区,对PM2.5年均浓度等主要指标划定“大气环境红线”,既有的治理标准将不断提高、加严。
专家指出,环境治理最终将取决于发展理念、治理力度等变量,要改变“靠天呼吸”的困局,承办冬奥会是契机,减排仍是硬道理,须重点从控制首都及周边区域的燃煤污染、工业污染、机动车污染入手,坚定环境优先发展方针,同时逐步调整国家能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