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新闻中心10月22日下午17点30分在梅地亚中心二层新闻发布厅举办集体采访活动,邀请教育领域代表谈“教育综合改革”,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京报记者:
近几年,学生补课现象还比较严重,社会上一些培训机构也比较泛滥,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加重了,家长也觉得苦不堪言,请问各位代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这位记者朋友也说出了我内心的一个焦虑。目前这种大面积的学生参加社会补课,确实无论是从孩子的成长,还是从学校的教学秩序,都有一些不良的影响。这种现象我们不能简单来谈,我觉得从教育自身也要反思。尽管我们在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推进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客观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在学区内、区域内实现教育的均衡,在过程和结果上实现教育的公平,我们还需要很多的努力。我也想说,这样一种社会焦虑产生的背景我们也要认真分析,只有找到原因,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类的文明,事实上就是教育和技术的的赛跑。当我们的教育能够赶上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就会比较顺畅,氛围就会比较祥和,大家比较淡定。但是当有一天技术带来迅猛发展,出现了重大突破,带来了重大进步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是对我们做教育来说却带来重大挑战,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对经过什么样的教育来应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心中没有底数,这个时候就会产生社会焦虑。
我们看十八世纪的英国,当蒸汽机出现,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为在这之前课程基本上是哲学、历史和文学这些人文学科,但是有了蒸汽机,人们发现,仅仅这样的课程体系没法应对未来了,所以那个时代教育开始有了科学内容。十九世纪电动机深入到社会和生活的各个细胞,所以人们发现,不上学没法应对未来。所以教育那个时候就从小众、某一些人的专利走向了教育的大众化。
今天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出现,这一轮的挑战远远超出过去两次技术进步。所以我们发现,我们的家长就感觉到,我们怎么应对不确定的明天?未来二十年的时间,会有60%的职业要消失,我们今天用学校里12年时间学习,或者加上大学4年时间学习,然后工作,把人生分成工作和学习两段,已经不行了,没法应对变化的未来了。但是到底我们应该怎么办?
所以这次十九大报告总书记提出来,要加强网络教育,这是党和政府的报告里第一次提出来网络教育,仅仅靠现行的传统教育没法应对未来。我们怎么通过全社会的参与,来形成各种形态的学习型组织,使我们的学生、我们一代一代的青年找到一次一次的起跑线,而不要仅仅把学校当做起跑线。找到一个一个不一样的学校,这样知道人生不是先做好了教育的准备再去工作,而是终身学习。建设一个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可能下一步是一个非常需要思考的问题。
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
这个现象的确对我们的教育整体生态和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所以社会非常关注,也可以说是个顽症,多年来没有很好地解决好。对家长来讲,的确是又恨又爱,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学习很好也还要培训,因为要取得最好的成绩。所以最近我问身边的人,几乎孩子们都在补课,有的开始不补,到最后大家都补,所以我也去补了,有的学生就是这么回答,这个问题怎么看?
从表面上看,教育培训市场总体过热,而且有一部分是无证、无照经营。从实际来看,我认为逐利性倾向太严重。首先表现在,我们如果把孩子送去拓展素质能力,如果说技能方面的培养,都是可以,但是如果说是学校里学的或没有学的东西,要通过补课的方式来解决,这就跟孩子课业负担过重直接关联。所以第一个本质的问题就是要看到,我们少数培训机构是误导家长,鼓励孩子提前学,抢跑乱学,这是违背孩子们身心健康和教育发展规律的,这种情况我们不提倡。第二种情况,可能部分机构为了吸引家长,有些虚假的广告,造成家长集体焦虑,引起我们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一些考试招生等等方面秩序的不规范。第三种情况,我们还有部分的机构收费标准乱开价,侵害家长孩子的权益。
针对这样一些情况,我们上海今年作为教育系统补短板的一个任务,对于义务教育阶段规范秩序工作抓三个,第一个就是义务教育阶段培训市场秩序的规范问题,另外两个是民办学校办学秩序和义务教育学校内部教学秩序。我们进行了全市范围内的排查调研,首先把无证的、无照的规范管理,同时对于培训的内容要有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包括收费的标准要规范。
我们这次是借了各个区的力量,居委会的力量都发动了,还有市场监管部门的力量,所以大家对集中规范整治教育培训机构市场秩序取得了一致的共识,也初见成效,后面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整个教育生态改善,让家长的焦虑程度有所缓解,让孩子们能够适当减负,这是我们想做的。
[责任编辑: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