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8年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医疗改革方面,也就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那么,对报告提出的建议,天津的代表委员们怎么说呢?
张伯礼代表: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 让世界人民共享成果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边有三个段落提到了医药卫生,这是历次报告当中最多的一次。而且里边的措施非常具体而明确,提出要提高基本医疗的政府补贴费用,再增加40块,从450元增加到490元,并且一半要用到大病保险,让他觉得非常激动与欣慰。
对于医改未来深入推进的方向,张伯礼认为,医改的核心问题是三级甲等医院的改革,这是一个“硬骨头”,各地存在的共性问题在于需要政府加大补贴力度,激励医疗机构发展,同时医院自身要加强自律,对于基本医疗要保证服务质量、保证服务效率、保证服务态度。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导致了人群涌向大医院,大医院因就医压力过大而导致服务水平下降,而社区医院则因技术水平不被肯定而导致医疗资源闲置与浪费。对此,张伯礼认为,一方面应该从提升基层医疗结构软硬件条件入手解决,目前,天津正在推进的“医联体”是一种很有益的尝试。而从大医院来说,应该着力优化服务,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对于社会上由来已久的中医西医之争,张伯礼认为,中医西医都是为患者健康服务,两者各有长处,可以互补,不可以相互代替。中医从整体上把握患者健康状况,强调调理体质;西医长于解剖和化验,善于从细节入手。所以两者有很好的互补性,患者也更愿意接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中医是基础,整合是方向。中医要和西医整合,和其他科学整合。”张伯礼说,“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中药国际化。其中首先要抓的就是标准。近年来,我们与美国、欧盟等都有频繁的接触,希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标准能够逐渐统一,东西方文化实现融合碰撞。这个过程虽然坎坷,但是路已经打通,大门不会再关上。会有更多的中药走向国际,被各国人民所接受。反过来,他国的标准、技术也会推动我们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这就是世界人民共享的成果吧。”
张智龙代表:做好中医药传承发展 增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在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李克强总理又再次强调支持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对此,张智龙代表表示,加强内功实际上主要是人才的问题。人才是创新的第一动力,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要素,这方面国家出了很多的政策。比如说规范化培训,把研究生和规范化培训并轨,高级别的西医自愿学习中医,这都是对中西医的一个互补。张智龙说:“我觉得应该解决规范化培训生的待遇和规范化培训生认识中医、重视中医、自愿融入中医、发展中医的问题。中医有个特点,它的传承叫做师承,讲究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传承。年轻的医生,年轻的中医是我们中医发展的基石。”
今年两会,北方网、津云客户端开设了“我托代表委员捎建议”网友互动专栏,针对网友提出的基层医院存在的缺药少药、医疗水平低的问题。张智龙代表进行了解答。他认为,应该转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模式,扎实推进做实医联体。基层医院应该借助三甲医院的资源优势、专家优势,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统筹布置,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发挥三甲医院的主导作用,用绩效激励机制激发三甲医院的人员下沉社区,把被动式变成自发自主地下沉社区,让分级诊疗真正落地,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张智龙代表建议,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就要加大政策的支持,推行财政“定项”补助,进一步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医保支付额度,让基层医疗机构有充足的资金自主权、使用权,落实政策补偿。让基层的医疗机构有充足的能力去根据百姓的需求去配置药物,解决买药难的问题。张智龙代表还建议加强组织管理,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政府和医保部门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来给予资金的投入,基层医疗机构根据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来绩效考核,激励基层业务员的求新、求知、求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孙丰源代表:抓牢老问题 关注新热点
全国人大代表孙丰源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就必须不辱使命。荣誉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副院长孙丰源这样对记者说。2007年至2017年,作为两届全国政协委员的孙丰源,今年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他告诉记者,虽然任职不同,但是参政议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样强烈:“我结合专业所长提交了建议,今年要抓牢老问题、关注新问题。”
“前几年,我连续提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提案,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几年,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已经在全国开始落实。能够为民发声、履职尽责,我实现了自身价值。”多年的参政议政经历,使得孙丰源习惯多观察分析问题,多研究对策建议。作为一线医务工作者,每天接触大量病患,这引发他很多感触和思考:“以前老百姓可能满足于看好病,现在还要求就医便捷、舒心——这就是百姓的需求在不断提高。让患者就好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我们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
今年,孙丰源继续关注加强基层医疗力量、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费、限制医疗不合理收费等问题。在抓牢老问题的同时,他还聚焦新热点、新问题:“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老龄化,医务工作者除了关注怎样治病,还要关注如何防病。现在我国的防病体系要弱于治病体系的发展,这就需要大力呼吁国家将健康关口前移,减少慢性病发生率,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丁梅委员:多举措推进“医养结合”
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住津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市委会副主委,河东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丁梅递交提案,建议应对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大力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提案指出,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占总人口的17.8%,特别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将超过4000万。失能老人既需要生活照料,也离不开医疗护理,推行“医养结合”势在必行。然而目前,这一模式在发展中存在监管主体模糊、配套扶持政策难统一、专业人才紧缺、缺乏通畅的合作 渠道等方面的问题。
为此建议,一方面,明确“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功能定位,放 开城乡医保定点准入门槛,把“医”与“养”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完善配套政策,统筹卫生、民政、人社、国土、财政、发改委等部门资源,建设多元化“医养结 合”养老机构;在此基础上,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健设,引导医学院校开设老年护理与管理专业,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并积极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医养服务信 息共享机制,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与养老需求的无缝对接。
杨光代表: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完善重特大疾病精准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力社保部门是实现党的执政方针和为民宗旨的‘船’和‘桥’,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得到更多实惠。”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党组书记杨光说。
杨光代表表示,下一步,天津市将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在全面掌握参保资源的基础上,实施精准扩面,优化参保结构,确保应参未参人员,全部纳入进来,推进制度全覆盖转向人群全覆盖。完善重特大疾病精准保障,将儿童孤独症和脑性瘫痪患者纳入三级医院门诊报销范围;将儿童先心病患者住院报销比例由60%提高到70%;将67项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报销。
杨茂荣代表:滨海新区就业教育医疗全方位惠民
全国人大代表、滨海新区区长杨茂荣
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滨海新区区长杨茂荣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滨海新区今年持续实施20项民心工程,不断增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在医疗卫生方面,杨茂荣说,今年建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完成中医医院综合楼和肿瘤医院主体工程建设,开展9家远程医疗试点。
李建成代表:河东区让百姓过上更美好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河东区委书记李建成
3月8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河东区委书记李建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实施“健康河东”战略,以争创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分级诊疗,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逐步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
王洪海代表:宁河区实施19家镇医院医联体建设
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宁河区委书记王洪海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宁河区今年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陆续启动20项民心工程,增进民生福祉。
王洪海介绍,宁河区今年提高社保水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际参保28.8万人,参保率达到98%以上。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成区安定医院改造提升,实施19家镇医院医联体建设。(“津云”新闻编辑曲璐琳 摄影记者马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