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段激昂奔放的旋律,奏响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建设乐章;一串串轻快跳跃的音符,唱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一句句动人心弦的歌词,抒发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一首首气壮山河的歌曲,唱响央企建设者奋发有为的时代强音。每一首歌都是一个时代的记录,魅力常在,精神永存。小新今天从华录集团中唱公司的出版专辑中精选了六首经典歌曲,让我们一起聆听这些艺术经典,走进央企建设者传承精神、接续奋斗的故事。
立志改天换地的建设者
咱们工人有力量
嘿 咱们工人有力量
每天每日工作忙
嘿 每天每日工作忙
……
《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歌以坚实有力、豪迈热烈的旋律,表现工人们为支援全国解放而紧张劳动的战斗生活,塑造了获得解放的中国工人阶级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1947年,音乐家马可来到佳木斯发电所体验生活,也就是今天的华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佳木斯热电厂,为创作新作品积累素材。
▲70年代佳木斯发电侧大门
马可同几位文工团员进入厂区后,立刻被眼前锅炉里熊熊燃烧的烈火,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以及各种设备、仪器的转动声响深深吸引。他们决定在工厂住上一段日子,切身体验一下工厂的火热生活,给自己补补课。
▲佳木斯发电厂厂房旧照
一天,一名老工人突然问马可:“马老师,您写没写过我们工人翻身做主的歌?我编了一首《工人四季歌》,您听听怎么样?”话毕,老工人用手打着拍子很认真地唱了起来:“……秋季里来菊花香,工人翻身自己把家当。成立了职工会,参加了自卫队,组织起来那么有力量。”老工人唱得很投入,马可听了非常感动,他决心要为工人们编一首自己的歌曲。
▲解放战争时期佳木斯发电厂的汽轮发电机组
▲1945年佳木斯电厂恢复供电消息
不久后马可就创作出了《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经久不衰的红色歌曲。佳木斯热电厂是新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华电“绿色、低碳、清洁、高效”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中国华电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国内首套自主可控重型燃气轮机控制系统、6.2MW海上风电主控系统成功投运。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全力推进电力领域自主可控工控系统建设,在国内率先构筑起覆盖火电、燃机、水电、风电、电网等电力自主可控工控产品系列,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技术攻关力度,连续实现重大突破,跑出了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加速度。
▲中国华电福建福清海坛海峡海上风电项目
截至目前,中国华电发电产业装机超1.7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43%。煤炭产业产能5830万吨/年,拥有4个千万吨级煤矿。
▲国内首个流域梯级水光互补能源基地——黔源水光互补能源基地
▲中国华电自主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千万吨级煤矿——内蒙古不连沟煤矿
“敢叫地球抖三抖”的石油工人
锦绣河山美如画
祖国建设跨骏马
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
头戴铝盔走天涯
……
183个字,2分04秒,这一首《我为祖国献石油》,唱出了石油人不为人知的艰辛和豪情满怀的气概。这首歌曲的创作和流传,也记录、承载着一代代石油人甘为祖国建设奉献青春与热血的决心和信念。
1959年,王进喜到北京参加会议,看到公交车由于缺油背着煤气包,心情十分沉重。第二年春天,他和钻井队在玉门油田听说北方发现了大油田要举行大会战,当即就向上级请愿前往大庆。
▲王进喜的笔记
为了让国家早日甩掉“贫油”的帽子,打破西方敌对势力的经济封锁,王进喜带领钻井队用一个又一个的钻井记录向全世界展示了“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力量和气概。
▲王进喜跳进泥浆池
▲人拉肩扛运钻机
从1960年大庆油田成功喷出第一口油流,打破西方的“中国贫油论”,到如今切实扛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使命。中国石油持续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2020年国内原油产量保持1亿吨以上稳中有增,天然气产量当量首次突破1亿吨,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保持1亿吨以上总体稳定,“三个1亿吨”成为我国油气供应的“压舱石”。
▲中国石油东方物探海上勘探
大庆油田连续6年实现国内原油稳产3000万吨;长庆油田建成首个年产6000万吨级别的特大型油气田;塔里木油田高质量建成3000万吨大油气田;西南油气田全面建成300亿立方米战略大气区和国内首个百亿立方米页岩气田;七一前夕,在鄂尔多斯盆地探明地质储量超10亿吨的页岩油整装大油田,在塔里木盆地新发现10亿吨级超深油气区……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
铸造大国长剑的航天人
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
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
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
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
……
这首《祖国不会忘记》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不但是自力更生、筚路蓝缕的中国航天事业的写照,更是每一位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航天人的写照。它以其磅礴大气而又不失朴实真挚的风格,激励了众多有志青年投身航天、建功航天。
▲原066基地型号总师王振华(左一)与同事在简陋的条件下进行型号研制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航天事业处于一片空白。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威胁挑战和围堵打压,党中央以非凡气魄和胆略,高瞻远瞩作出发展尖端武器的伟大历史性决策。
1956年10月8日,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前身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拉开了中国导弹事业和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帷幕。航天战线开展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开创性、奠基性工作,全国人民举国同心支持航天事业发展,集国家资源优势建立了比较配套的科研生产体系,在三线腹地建起航天战略大后方。
▲1964年5月22日至6月3日,中国共产党第五研究院首届代表大会召开。
1960年,苏联撤走了援建专家,倒逼中国航天事业进入自力更生新阶段。技术断援后仅3个月,我国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腾空而起,这枚“争气弹”以铁一般的事实印证了“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就不能搞?”的志气;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核武器,彻底粉碎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1967年,我国自主研制的防空导弹红旗二号定型列装,成功击落美蒋U-2高空侦察机,迫使入侵者再不敢进犯新中国的领空;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两弹一星”的伟大胜利,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
▲我国自主研制的红旗二号防空导弹
▲1967年,红旗二号地空导弹首次用于实战击落国民党美制U-2高空侦察机——U-2飞机残骸。这是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展出的其中4架U-2型飞机残骸。
经过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我国逐渐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原创性成果,打造了众多填补空白、开创先河、满足急需的导弹装备;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火星探测、北斗导航等为代表的辉煌成就, 航天重大科技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揽月梦想,极大振奋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巨浪一号发射画面
▲嫦娥四号着陆器地形地貌相机对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像
▲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圆满完成商业发射任务
一代代航天人依靠顽强奋斗,一次次涅槃重生、愈战愈强,把初心和使命变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行动力,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交出了不负重托的答卷。
▲大国工匠、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巩鹏在车间与同事研究加工技术。
遇水架桥、逢山开路的“开路先锋”
逢山开路越天堑
遇水架桥绘彩虹
南征北战好儿女
四海为家谱丹青
……
50年代初,老一辈中国中铁人从邓小平、贺龙手中接过“开路先锋”大旗,克服艰难险阻、打通巴山蜀水,修建了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从此开启了筑路报国的伟大征程。
▲开路先锋
1949年,西南各省相继解放。二野大军进军西南时,以刘伯承、邓小平为首的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修建成渝铁路,以实现四川人民40年的愿望,并带动和恢复四川和西南的国民经济。
▲1952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
1950年6月12日,西南铁路工程局(中国中铁所属中铁二局前身)应运而生。三天后,成渝铁路开工典礼在重庆隆重举行。军工筑路一总队司令李静宜操着正步走到主席台前,向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敬礼。礼毕,双手接过贺龙授予的“开路先锋”旗帜,转身向全场五万官兵和职工展示。
▲贺龙元帅授予开路先锋旗帜
这天,3万军工分赴各自指定的筑路工地。从此,中国中铁人高举“开路先锋”旗帜,踏上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建设征程,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从新中国第一条铁路的修建开始,中国中铁扛起“开路先锋”大旗,在国家基础设施特别是铁路建设中,书写了气壮山河的光辉篇章。
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人类征服自然界的三大奇迹之一成昆铁路,世界第一条高原天路青藏铁路,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中国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世界第一条高原高速铁路兰新高铁,世界首条智能化高速铁路京张高铁……
▲1958年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
▲1970年人类征服自然界的三大奇迹之一——成昆铁路
中国中铁累计建成9万多公里的铁路干线,占中国铁路总里程的2/3,占中国电气化铁路总里程的90%,建成的高速铁路占中国高速铁路总里程的55%。
▲2006年世界第一条高原天路——青藏铁路
▲2014年世界第一条高原高速铁路——兰新高铁
▲2019年世界首条智能化高速铁路——京张高铁
为祖国寻找地下“宝藏”的勘探队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
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
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
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
……
这首《勘探队之歌》,诞生于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局之年——1953年。20世纪50年代,在毛主席“开发矿业”的号召下,无数热血青年都把“为祖国寻找宝藏”作为人生的理想,这首歌曾在石油工人、煤矿工人和青年学生中广为流行。时至今日,它依然激励着一代代地质工作者。
时光倒退到1949年,那时候我国的煤炭工业发展非常的缓慢,年产量仅3000多万吨。如此低水平的开采能力,使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缺乏基本的原材料和能源基础。因此,寻找与开发矿产资源成为当务之急。
曾几何时,采矿业被认为是最脏、最苦、最累的工作,早些年煤矿的作业条件比较简陋,那时候的矿工样子大都是满身泥污,在充满污浊空气的巷道中钻孔、爆破、挖煤。但正是几代矿工兄弟们的辛苦努力,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采掘出所必须的“燃料”。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能源生产由弱到强,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的煤炭开采技术已从人工挖掘、半机械化、机械化,逐步发展到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开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2020年煤炭产量已达到了38.4亿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核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
国家能源集团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炭生产公司,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稳压器”和“压舱石”,2020年公司煤炭产量达5.3亿吨。我国首个2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集团,这里累计生产的清洁煤炭超过30亿吨。
▲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集团
如今,我们的煤炭开采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神东煤炭集团,掘进机器人、钻锚机器人、喷浆机器人组成的机器人群协同作业,实现了掘进全过程全方位智能化作业,在一些现代化的煤矿甚至已经开始使用盾构机挖掘井下巷道。
▲这是全球首套全断面高效快速掘进系统,装备于神东煤炭集团的矿井,每分钟可向前掘进0.3米,每月的掘进速度可达7000米。
▲在地下几百米深的采煤现场,数百根液压支架像擎天柱一样牢固支撑起采煤工作面,有效保障井下作业安全。
智能安全帽、呼吸防护器、井下定位装备,已成为矿工兄弟们的“标配”,如今的井下作业时的个人防护已相当到位。
国家能源集团早在2004年起,就组织开展了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技术的研究,目前在部分煤矿已实现“远程遥控采煤”,可实现实现完成百米井下无人化、设备自主智能采煤。
▲国家能源集团枣泉煤矿地面指挥中心使用的远程遥控平台。
敢闯敢试勇立改革潮头的先行军
1979年
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1994年,一曲《春天的故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传遍大江南北。它成了改革开放的代名词,也成为人们心中最深刻的记忆。在这激荡的岁月里,改革开放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让华夏神州在“历史的一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蛇口,是一个诞生奇迹的地方。它既是个名称,更是个符号;既是片地域,更是段历史。其域也小,其意也大。
▲开发初期的蛇口赤湾港
1979年,深圳湾畔、大南山边炸响惊天动地的开山炮,这也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招商局创办的蛇口工业区(今招商蛇口)全面动工建设。自此,蛇口这片弹丸之地和一个大时代,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蛇口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成为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先行者。
▲1979年7月8日,蛇口响起炸山填海的开山炮,拉开了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开发建设的序幕,也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
初创之时,蛇口工业区面临着资本、人才、制度等多方面的困难,惟有改革创新,才能找到出路。招商人在这块2.14平方公里的“试验田”进行了前无古人的改革尝试与探索,在全国率先推行一系列改革试验,创下了24项全国第一。这一系列改革及其复制推广,有效激发了企业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此外,蛇口工业区还诞生了包括招商银行、平安保险、南玻、金蝶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
▲1987年,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在蛇口开业
▲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蛇口工业区
进入新时代,招商局在更高层次上推动更高水平的改革创新合作。2015年,在深圳与招商局的共同努力下,蛇口与前海一同被纳入自贸区,开创了政企合作新模式,为新一轮深化改革探路。从“改革开放排头兵”到“美好生活承载者”,在40余年的历程中,招商蛇口已布局111座城市,开发超620多个精品项目,服务千万客户。
▲如今蛇口新风貌
▲如今的蛇口,停靠在蛇口邮轮母港的中国第一艘悬挂五星红旗邮轮“招商伊敦号”
从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中,可以感受到时代火热的气息,感受到蓬勃向上的力量。让我们踏着歌曲的旋律,乘着歌声的翅膀,扬起奋进的旗帜,以同频共振的冲天干劲,奔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