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不能正常浏览请选用IE浏览器
天津北方网讯:把小我融入大我,三年来,南开大学的师生们心怀爱国情,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牢记嘱托 踔厉奋发”今天来看第三篇,用青春力量服务国家需求。
张伯苓校长的“爱国三问”振聋发聩,激励着一代代南开青年学子。杨林烨,南开大学成才报国青年宣讲团成员,今年7月,她即将赴新疆阿勒泰支教一年。疫情发生后,她和一些同学,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纷纷报名参加志愿服务。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时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加强基础研究,力争在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上出更多成果。三年来,南开大学获批8个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基地;入选和引进国家“四青”及以上人才92人;南开—牛津大学联合研究院等一批高端国际合作平台相继揭牌;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一大批标志性科研成果陆续诞生。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给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周其林,巨大的鼓舞。2019年底,他主持的“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为了这个项目,他和团队付出了20年的心血。
“70后”的朱守非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也是“50后”周其林院士的学生。甘做冷板凳、服务国家需求,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朱守非对南开的爱国情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基石,解决的是从“0”到“1”也就是从无到有的问题。沿着周其林院士的研究成果,朱守非在催化合成领域继续深耕,现在,他承担着“铁催化有机合成反应”这个项目。这项研究是要用铁来代替稀有贵重金属做催化物,能够大幅降低药物研制的成本。
80后的黄强是化学学院的博士生,在朱守非的科研项目里,承担着部分重要课题。经历了上千次的实验失败后,去年7月份,课题终于进入到了阶段性成果攻坚阶段,这时黄强该毕业了,有多份高薪工作可以选择,但如果他离开了,科研进程就会受到影响。
于是,黄强决定将博士毕业延期一年,留下来继续做这个课题。去年12月份,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反响不小。
牢记嘱托,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年来,天津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在全国率先实现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全达标,形成了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16所高校2100多名学生奔赴支教一线;7500多名大学生报名参军入伍,守护祖国和人民的平安。(津云新闻编辑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