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走进我们战位丨姓党为军 融合创新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解放军报 作者: 编辑:邓坤伟 2022-07-08 09:56:33

内容提要:这是一条特殊的战线,这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仲夏时节,记者走进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网络部中国军网办公平台,“红旗工位”4个字格外显眼。

这是一条特殊的战线,这是一支特殊的队伍。

仲夏时节,记者走进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网络部中国军网办公平台,“红旗工位”4个字格外显眼。

此时,一场简朴的颁奖活动正在“红旗工位”前举行。热烈的掌声中,编辑王泽洋、刘福生脸上洋溢着自豪。前不久,他们制作的短视频《你觉得青年应该什么样子?》在互联网上热播,广受好评。

“‘红旗工位’就是我们的战位,专为表彰创新有为的年轻人而设。它承载着厚重的期许,激励大家奋力前行。”此刻,大家又想起了那个载入史册的难忘瞬间——

2015年12月25日,习主席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在这个工位上敲击键盘,通过军报微博微信发布平台亲手发出一条微博,向全军广大官兵祝贺新年。

“那天,习主席深入新闻生产一线,通过视频系统观看记者小分队‘新春走基层’主题采访活动,察看快速出版系统,了解解放军报媒体融合发展情况……”回忆起那些温暖的时刻,大家心潮澎湃。

新时代,新格局。2018年,由解放军报社等军队新闻出版单位调整组建而成的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大潮中成立,组成我军军事传媒新型“航母编队”,我军军事新闻宣传工作由此掀开了崭新一页。

新征程,新作为。这些年来,中心全体采编人员始终牢记统帅的殷殷重托,坚持军报姓党、坚持强军为本、坚持创新为要,努力做到政治上更强、传播上更强、影响力上更强,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有力思想舆论支持。

宣传火热强军实践,当好党在军队的喉舌

“习主席来到我们微博微信发布平台,亲切地和工位上每个人一一握手。”想起那光荣一幕,当时值班的中国军网编辑们至今仍激动不已,“习主席看得很认真,问得很仔细。”

统帅对基层官兵的关心关爱,第一时间在中心报纸上、广播里、电视中呈现,深深激励着广大官兵奋斗强军:在北疆哨所,习主席动情地对执勤哨兵说:“今天,我和你们一起执勤站岗。”在仪式现场,习主席亲切地拍着“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的肩膀,深情叮嘱他把身体养好。在视察灾区时,得知飞行员张尚年因参加抗震救灾中断婚礼,习主席叮嘱他抓紧把婚礼办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走边防、上高原,登甲板、进座舱,体察兵情、排解兵忧……这些细节和故事,让中心采编人员深受鼓舞。回望统帅的基层足迹,体悟统帅的殷殷深情,中心精心采制推出《统帅的士兵情怀》《统帅的深情牵挂》《统帅的英雄情怀》等系列特稿,在全国全军引起强烈反响,很多部队还将其作为教材。不少官兵留言:习主席关爱我们的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感动,我们一定努力做新时代的好战士。

习主席视察解放军报社时指出,解放军报“不愧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声音的传播者,不愧为军队建设发展改革的促进者,不愧为广大官兵成长进步道路上的好朋友”。反复领悟习主席重要讲话,中心采编人员倍感振奋。他们积极参加理论轮训、系列教育和“红心向党”军事记者故事会等活动,深学细悟习近平强军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持续激发宣传习近平强军思想、记录新时代强军实践的使命感责任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解放军报》创刊到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成立,一代代军事记者用“永远在路上”的状态和“始终在战位”的姿态,记录着时代风雷的每一声呼啸、历史脉搏的每一次跳动,书写着中国军人的忠诚与奉献。近年来,面对艰巨繁重的宣传任务,他们加班加点成常态,有的因疫情居家隔离仍坚持写稿编稿,有的守在父母病床前还在修改版面……

带着这种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广大采编人员把习主席视察解放军报社的关怀转化为不懈奋斗的动力。习主席每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中心各平台第一时间刊发消息、配发评论,推出重要栏目和重磅产品,加强深度报道和理论阐释,旗帜鲜明传达党的声音,浓墨重彩宣传波澜壮阔的强军实践,引导官兵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2015年12月27日,习主席视察解放军报社两天后,陆军原第27集团军从河北移防山西。报社编辑记者深入该集团军部队采访,动情写下长篇通讯《当那一天真的来临》,引发广泛关注。一年后,记者再次来到这个营区,采写长篇通讯《115名军嫂撑起另一座营盘》,深情讲述部队移防后,留守的军嫂支持丈夫建功军旅扛起家庭重担的感人故事。这些年,中心各平台紧跟改革进程,密集推出“改革落实在军营”“改革时刻”“强军”等专栏专题,有力营造了改革必成、强军可期的良好舆论氛围,官兵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行动更加自觉。

2020年以来,中心各平台持续推出“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我们在战位报告”全媒体系列专题报道。中心领导亲自带队,抽调精锐力量,上雪原、下海岛、走边关、进哨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重大军事实践活动为主线,围绕习主席视察部队、接见官兵时的重要指示和感人细节,以富有兵味、战味、硝烟味的生动刻画,讲述广大官兵牢记习主席嘱托勉励、自觉投身强军兴军实践的奋斗故事和昂扬风貌,编播刊发了一大批内聚力量、外树形象的优质报道,让嘹亮的主旋律成为新时代强音。很多官兵说,这些军事新闻作品紧扣主题、顶天立地、直指人心,字里行间冒着腾腾热气,迸射出如火激情,令人感动、催人奋进。

波澜壮阔的强军事业,为军事新闻提供了广阔天地和源头活水。从“强军思想引领新征程”“走进习主席视察过的部队”,到“习主席来过我们连”“习主席给我们回过信”等专栏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从《回望延安》《支部建在连上》等大型专题纪录片,到“温暖的回响·军队助力脱贫攻坚调研行”等系列报道;从《打卡!中国军队》新媒体产品,到《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阔步前进》《军旗永远跟着党旗走》等解辛平文章……这些新闻作品,多视角、多波次、全方位反映全军官兵投身强军实践、汇聚强军力量的精神风貌,极大激发了官兵矢志强军的热情。

新时代,军事媒体定音锤、压舱石、风向标的特殊作用愈加明显。“要强化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勇于举旗帜、打头阵、当先锋,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生力军。”现场聆听习主席重要指示,全体采编人员深感使命在肩:牢牢坚守党的宣传思想阵地,是军事媒体的鲜明政治特色,一定要保持下去。

“英雄,是一个国家光辉历史的回忆,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坐标和力量源泉,尊崇英雄、缅怀英烈、捍卫历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近年来,每当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歪曲历史事实、抹黑革命领袖、诋毁英雄人物时,中心所属钧正平工作室等平台一齐发声谴责,旗帜鲜明引导社会舆论:英烈名誉不容亵渎!中心各媒体平台产品产生了强大的舆论震慑威力,诋毁贬损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某网民、恶意诋毁抗美援朝英雄先烈的某网络大V相继受到法律严惩。

如今,“军报姓党”的政治品格,日益具体生动地升华为军媒爱党的高亢声音、军媒护党的鲜明态度、军媒为党的火热情怀。

哪里有硝烟,哪里有官兵,哪里就有战地记者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2021年春天,烈士陈祥榕日记中的这句心声,经解放军报记者在长篇通讯《英雄屹立喀喇昆仑》中率先披露,刷爆全网,让无数国人潸然泪下。

中心战地记者郭丰宽,时常梦见喀喇昆仑的刺骨风雪和那群可爱的战士。他和其他战地记者走上海拔5000多米的边防斗争最前沿,记录下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先进事迹。

因战而生,向战而行——这是人民军队的天然属性,也是战地记者的使命担当。

大国崛起,必历竞争;迎战塑局,舆论先行。迎着改革强军的时代浪潮,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正式成立战地记者队,下沉备战打仗一线。从此,一支强军思想宣传队、重大任务战斗队、舆论斗争专业队、作风形象代表队全新亮相,我军宣传舆论力量迈出走向战场、嵌入部队、融入联合作战体系的重要一步。

从原来的“记者站”到如今的“记者队”,一字之变却意蕴深长:战地记者队从此告别平时建设模式,岗位在战地、任务在一线,战斗编组更加灵活机动,直面战场、向战务战的特性更加鲜明。

战地记者的脚步,奔赴天南海北的边关哨所和一线战位——

“你们是建站50多年间,第一批前来采访的中央媒体记者!”去年国庆节前夕,4名战地记者深入祖国北疆沙漠腹地的空军温都尔毛道雷达站采访。

在风沙漫卷的茫茫戈壁,记者们和官兵同吃同住。“他们身处戈壁,用忠诚和信仰把这片荒凉之地绵延成了精神的绿洲。”记者李波满怀深情写下3000多字的手记,采写拍摄的《戈壁有棵“高高的树”》《扎根戈壁 守卫空天》等报道,生动刻画了雷达站官兵坚守荒漠、奉献青春的感人故事。

记者离开时,官兵们送了一程又一程,目送车辆远去。

“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从戈壁荒漠到雪域高原,从深山密林到海岛大洋,从抗震救灾现场到国际比武赛场,战地记者牢记习主席嘱托,打起背包就出发、随时准备上战场,在频繁转换的任务中彰显使命担当。

不少机关干部和基层官兵反映,战地记者采访全程自我保障,住进班排、吃大锅饭,像战士一样冲锋陷阵,和官兵一起摸爬滚打。

在急难险重任务一线,总能看到战地记者逆行的身影——

“别人春节往家赶,我们刚到家就转身奔赴战场。”这幅画面,开启了战地记者贾启龙2020年的“武汉记忆”。刚回西安休假的他,大年三十得知部队紧急赶赴武汉抗疫的消息后,连夜搭乘运输机赶往武汉,成为第一个到达武汉抗疫一线的战地记者。

战地记者董豫大年初一紧急奔赴武汉参加抗疫报道,他的孩子仅两个月大;抗疫结束,解除隔离不到1周,他又申请前往海上执行某专项任务3个多月;归来后,他再次请缨赶赴雪域高原,与边防官兵一起住了4个多月的地窝子。董豫再回家时,儿子已经1岁。

能打仗、打胜仗,是人民军队改革重塑的首要目标,也是战地记者履行使命的不变追求。无论是直面生死的一线战场,还是抗洪、抗震、抗疫等非战争军事行动,战地记者始终冲锋在第一线,全程全域参与行动。

2021年9月,“和平使命-2021”联演在俄罗斯奥伦堡举行,5名战地记者嵌入参演部队,全媒体展示人民军队良好形象,被联合导演部授予1枚勋章。这是我军参加联合军演史上首次有记者获此殊荣。

2022年1月,人民军队派遣空军运-20运输机、海军舰艇,执行赴汤加运送救灾物资任务。战地记者随“鲲鹏”一起飞越5个时区,飞越近半个赤道的距离,创造了新时代我军战地记者跟随部队出征最远的纪录。

“提高专业素质,弘扬战地记者优良传统。”统帅的深情勉励,激励战地记者踔厉前行、奋发有为。如今,中心向战务战的氛围更加浓厚,一支支全时备战的战地记者精兵分队,正奋战在强军一线。

勇于创新、不断变革,在深度融合中勇立潮头

6月17日,“中国军号”新媒体平台发出一条号外,记录我国第3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命名仪式的精彩视频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当天阅读量高达11.9亿次。

“这样的火爆绝非偶然!”一直参与中心融媒体建设的网络部总编室副总编辑洪文军更了解其中的不易:推进报网融合,从建成全军第一个“全媒体采编系统”,到全国第一个军事新闻VR频道成立,再到全国第一张全媒体AR报纸诞生,每一步都浸透了大家的汗水和心血。

“现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反复学习领悟习主席视察时的重要指示,中心每个人都深受启发:这既指出了新时代媒体的特征,更指明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

如今,历经无数个暮霭晨晖的奋斗,中心媒体融合真正迈出了历史性步伐——人民军队新闻传播移动旗舰“中国军号”即将启航!

从此,这个聚合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所有媒体平台、军队其他媒体和地方优质军事内容资源的旗舰平台,将担负起传播党中央、中央军委权威声音的重任,成为军事媒体在互联网上的一个自主可控的主阵地。

2022年跨年夜,“中国军号”推出“你好,哨兵”慢直播,将镜头对准黑瞎子岛哨所官兵站岗执勤一线。从主题策划、内容生产到推广宣发,他们打通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全业态,实现报、台、网、端、微立体呈现。在连续100个小时直播中,5200多万名网友与戍边官兵“相约云端”,创造了军事题材直播报道新纪录。

“习主席通过视频系统慰问记者小分队时,我负责通讯保障,当时还有些担心线路问题。”负责这次慢直播技术保障的网络工程师戴斌欣喜地说,如今,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正在重塑采编流程,广泛应用到平台建设和终端优化管理上。

技术人员现场演示一条新闻在“中国军号”平台生产的全过程:融合指挥中心一声令下,各平台依令采集文字、视频、图片等新闻素材,从不同端口进入“内容库”,经统一调度分类,再有序进入编辑系统,使“一次采集、分类加工、多元生产、多渠道传播”的全媒体生产成为常态。

“相当于实现了军事媒体生产工具的全新再造。”戴斌自豪地说,如今,一个集指挥调度、媒体资源共享、内容分发推送、产品绩效统计等功能于一体的融合生产系统——“军媒智云”,正在加速建设。该系统建成后,将贯通媒体深度融合业务指挥链、数据链、服务链、传播链、管理链,通过数据化、智能化手段,使中心及全军新闻融合生产链条流畅、精准、集约、高效运转。

技术赋能,也让传统媒体焕发新活力。今年两会,解放军报再度隆重推出“全息军报”,版面不仅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还运用虚拟空间、XR等创新技术,让主持人“来到”眼前,让平面报纸“动”起来。中心出版社推出的融媒书《星火燎原全集》,实现了纸、电、声一体,线上线下同步,让可读、可听、可视、可互动、可分享成为现实。

晨光熹微,工位忙碌。中心采编人员又开始了紧张繁忙的一天,战地记者从四面八方传到融合共享平台的信息,被第一时间送达大漠戈壁、高山海岛、丛林沃野的座座军营。一个个生动的强军故事,吹响一声声嘹亮的强军号角……

   原标题:习主席走进我们战位丨姓党为军 融合创新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