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豆,我们每个人都不会陌生。别看一颗大豆小,却决定了千千万万百姓的餐桌是否更有滋味。据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会进口1亿多吨大豆,这些大豆在被抛向市场之前都去哪儿了?作为储备粮库,坐落在天津临港经济区的中储粮(天津)仓储物流有限公司在守护“大国粮仓”这件事上有着十足的底气。(津云新闻记者 王敬怡 摄影 姜晓龙 设计 陈楚)
在中储粮(天津)仓储物流有限公司,一排排高大齐整的大圆筒鳞次栉比,它们有一个专业的名字叫:浅圆仓,这里面储存的就是大豆,目前浅圆仓仍在加快建设进度,建成后这里将成为京津地区最大的架空式浅圆仓群。
从浅圆仓群向北远远望去,不到1公里便到了临港粮油码头。每年的6至10月,正是进船高峰期,仓储部保管班长说道,这时就需要管理人员在船上进行扦样检测,确保入库大豆符合质量安全要求,随后大豆源源不断地通过廊道皮带运往后方的浅圆仓,“每船大豆大约有几万吨,如果靠人、车搬运,几天也弄不完。”如今,全长约2.2公里的临港经济区粮油公用廊道运输能力达1000吨/小时,将使粮油物料输送效率提升一倍。
现代化仓储粮库当然不能只靠面积大。进入30多米高的浅圆仓内,一股股豆香扑面而来,储藏的大豆平整且干燥。能达到这样的粮食储存标准,离不开浅圆仓的科学设计。“每个浅圆仓内都配备了内环流控温系统、粮情测控系统、远程监控系统和智能通风系统,同时为应对不同情况,还会使用氮气气调技术和谷物冷却技术。”保管员介绍说,“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就是冬季通过通风,利用低温环境为粮堆降温、蓄冷,等到了夏季,当仓外温度升高时,利用环流管道,把粮堆内部的冷气输送到仓内空间,为粮面降温。”随后保管员指了指矗立着的26根测温电缆,“这是监控粮温和仓温的,别看露出来的只有不到10米,实际上它是直插到仓底的,精细地监测着每一仓大豆的粮温。”
此外,为了提高粮堆的通透性,粮仓还设计了压力门式伞形多点布料器。保管员解释,未安装布料器的仓房,入粮时杂质集中在中心部位,积聚部位孔隙小、吸湿强、带菌多,既容易变质,又影响通风,“通过用布料器让大豆均匀地落下来,则有效地解决了粮食杂质积聚,确保了粮食安全储存。”而通过摄像头,一粒小小的大豆可以放大到一只手掌这么大,“比肉眼看着清晰得多,杂质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保管员坐在自己的办公室打开监控系统,大豆颗粒清晰可见,还能随时感知粮食的温度变化。保管员说,像这样智能化的工作,每个一线仓储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管理15个浅圆仓。
简而言之,这些“黑科技”就像是给粮仓装了空调、温度计、“千里眼”以及通风机,与此同时在粮仓的外层顶部还装有类似“防晒衣”的保温隔热层。有了这些“硬件”还不够,进仓前,每1000吨大豆会自动取样,随后进行一次抽检,此外,每个季度还要将浅圆仓内的大豆进行一次抽检。
简而言之,这些“黑科技”就像是给粮仓装了空调、温度计、“千里眼”以及通风机,与此同时在粮仓的外层顶部还装有类似“防晒衣”的保温隔热层。有了这些“硬件”还不够,进仓前,每1000吨大豆会自动取样,随后进行一次抽检,此外,每个季度还要将浅圆仓内的大豆进行一次普查检验。
据介绍,待三期项目全部建成,这里将成为一座崭新的新时代“大豆粮仓”。“那时候不仅可以满足中央储备粮轮换的管理要求,还可以为附近其他粮油企业提供存储服务。”综合部负责人说道。中储粮(天津)仓储物流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的“标杆库”,不仅要守好储备主业,更要为加快周边粮油产业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条,推动天津粮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