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徐 虹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
李 娜 本报评论员
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强文旅深度融合是有效抓手。将城市独有的自然生态景观和历史人文元素,有机融入商品、服务、品牌,以文旅深度融合带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有助于挖掘消费潜力,面向全球聚资源、聚客源、拓市场。
李娜:天津坐拥河海、洋楼、古街等诸多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可以在推动文旅融合中带给游客不一样的消费体验,形成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您如何看待加强文旅深度融合与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关系?
徐虹:文旅行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反过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也会推动文旅融合向纵深拓展。提高一座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城市繁荣度、商业活跃度、消费便利度,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而加强文旅深度融合,本身就是一个改革的过程。以文化为内涵、旅游为载体,重组文化和旅游生产消费链条,进行创新性开发、创意性设计,将改变传统资源配置方式,调动整个城市乃至全国、全球范围内的优质消费资源,并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消费机制等不断健全完善。最终,增强的是城市消费供给、改善的是城市消费环境,有助于在更大市场范围内激发消费潜能,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创造更多机遇和条件。
李娜:以文旅深度融合带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消费向往地,很重要的一点,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深入挖掘我们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把“天津故事”讲得更精彩,把津派文化品牌擦得更鲜亮。
徐虹:是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先是地方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深度挖掘在地文化、打造出在地文化品牌,彰显城市特色,才能形成更大的城市吸引力。天津有浓厚的民俗文化,也是一座有明确生日的城市,可以围绕民俗文化消费场景“破题”,形成特有的文旅品牌。有故事,更要讲好故事,需要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明确打什么样的文化牌,创新消费场景,促进文化资源价值转化,对消费要素、消费空间、消费产业、消费管理进行旅游化整合。把“好故事”讲好,基于对城市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也考验文旅产品开发能力、城市建设和治理能力、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品牌建设的能力等。
李娜: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要让人们在旅游中感受城市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是一个推动文化旅游场景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的过程。在您看来,推动“两种场景”深度融合,着力点是什么?
徐虹:概括地讲,既要为游客打造更优异的、有文化韵味的消费场景,也要关注本地居民美好生活的创造。人们到一个地方旅游,越来越倾向于沉浸式体验当地生活,旅游消费偏好更贴近本地居民,呈现出本地化趋势。这就要求将文旅消费场景与更大的消费场景融合,关注“高端”更要“接地气”,需要从道路、交通、绿化等多方面着手,提升文化旅游消费体验。推动两种场景深度融合,还需以商业的视角和思维捕捉旅游市场消费行为的变化,将其与在地文化结合,形成具有独特标签的文旅体验产品。有些老字号开发研学旅游项目、探索跨界融合,就是有益的尝试。
李娜:文旅深度融合的背后,是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国际化、特色化、多元化特征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更大力度激发消费潜力,还需着重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徐虹:站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高度,打造有竞争力、吸引力的文旅品牌,本身就是一篇大文章。从创新文旅产品供给,到完善消费促进机制,再到提升营销传播能力,相关各方在不同维度协同发力,才能聚来更多人气、激活更大消费潜力。以房车旅游、低空飞行等旅游项目的开发为例,还有很多制度障碍没有突破,制约其发展活力。满足这样的消费需求,要注重经营主体的培育,以及通过制度创新为新消费行为的成长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