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社区空间小,没法建车棚;充电桩安在墙角,邻居有意见,还存在安全隐患……面对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无处安放”的僵局,近日,和平区文化村社区吹响了黄色等级的“哨子”,“吹”来了多个部门的“主事人”,半天时间就敲定了解决方案。
“吹哨”行动,现在来看并不新鲜,它在各地推行过程中,确实也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是,在面对涉及多部门“九龙治水”问题时,这一机制的效力并不一定能发挥出来。有时“哨子”吹得不够精准,吹来的人不够专业,加之逐层汇报的繁琐程序,问题解决起来并不顺畅,甚至还会带来新问题。为了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平区推出分级“吹哨”机制:蓝牌事项,职能部门相关科室负责人按时“报到”;黄牌事项,职能部门分管领导要到现场;红牌事项,要求部门主要负责人到。像文化村社区的充电桩问题比较紧迫,涉及住建、电力、消防等多个部门,社区吹响了黄色等级的哨子。
“街道吹哨,部门报到”,这一看似简单的行动,实则蕴含着社区治理的大学问。“哨子”不仅要吹得响,还要吹得精准。一些地方在实践中,将群众诉求分为“普通哨”“重点哨”“疑难哨”三级,并建立了“哨源升级”机制,保证“哨随事动,事随哨结”;有的地方将“吹哨”精准到人,确保群众问题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通过精准“吹哨”,形成闭环,让问题迎刃而解,也降低了沟通成本,避免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无端消耗。
精准“吹哨”的背后,是对社区治理深层次的思考。社区治理,不是简单的发号施令,而是一场涉及多部门、多层面的“协同作战”,关键在于分级处理和精准对接。这就要求社区管理者不仅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还要有高效的组织协调能力。问题越是棘手,“吹哨人”越要知道该如何“吹哨”,吹什么级别的“哨子”,招呼哪个部门的人。要做到该来的人能来,来了的人“好使”。
当然,“哨子”不能为吹而吹,更不能额外增加汇报请示的流程,这不仅需要建立起快速响应和部门联动机制,“一站式”解决百姓急难愁盼,还需要放权赋能,让职权真正围绕百姓的需求转,让居民对社区进行“打分”评价,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果的“度量衡”,在提高社区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上下功夫,激发起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画好社区治理的“同心圆”。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不仅是群众日常居住生活的场所,而且是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精准“吹哨”,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才能打通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后一公里”。(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