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滚滚澜沧江,悠悠海河情。30年间,十批千余名天津援藏干部奔赴有“藏东明珠”之称的西藏昌都,在当地一区三县(卡若区、江达县、贡觉县、丁青县)唱响援藏曲、深耕山海情。
昌都两江交汇处有一座广场,当地人称之为天津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昌都腾飞的“鲲鹏展翅”巨型雕塑,颇为壮观。正如天津在推进东西部协作的过程中,尽己所能、服务所需,为昌都插上追梦的翅膀,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智力、产业、民生及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秉承“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倾情倾力谱写天津援藏新篇章。
挖掘乡土资源
发展特色经济
8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卡若区嘎玛乡的嘎玛沟,放眼望去,沿山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民宿。天津援藏干部,卡若区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区长刘辉正在和民宿经营者及乡干部,商量民宿的配套设施整修事宜。嘎玛沟,山水相间,风光旖旎。为发展嘎玛沟旅游产业,从2022年开始,天津投入专项资金修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推进民宿改造工程,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
从昌都市区到嘎玛沟有2个多小时的车程,对刘辉来说,往返于此,已是家常便饭。村民嘎玛斯加经营着一家民宿,齐全的配套设施、舒适的居住环境,着实“吸粉”不少。他告诉记者:“以前哪有这个意识,是天津援藏干部给开发了一条建民宿、做旅游的‘好路子’。7月和8月正是旅游旺季,我开的民宿一直满员,生意好得很。”刘辉说,文旅融合发展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他们挖掘嘎玛沟的历史文化底蕴,谋划推出“旅游+非遗体验”特色文旅线路,推介当地文旅资源,增加百姓收入。
昌都不乏优势资源,如何把它用好、用活,从而发展特色经济,是天津援藏干部一直思考的课题。
记者了解到,2020年,天津投入援助资金,修建牦牛育肥基地冷库,完善卡若区牦牛肉冷冻保存体系;2023年,天津援藏队支持卡若区日通乡瓦列村养殖企业实施改扩建工程,搭建暖棚和牛舍、采购奶牛,增加农牧民群众的工资收入;不仅如此,天津援藏干部“出点子”“引路子”,帮助建设卡若区第一小学基础设施工程,确保学校顺利建成,保障卡若区易地搬迁点的农牧民子女和外来务工子女入学……
培育地方品牌
让“流量”变“留量”
在四川和西藏交界处,镌刻于山体峭壁上的红色“西藏”二字,颇为醒目,眼前便是西藏的东大门——“红色江达”。之所以被称为“红色江达”,是因为这里打响了解放西藏的第一枪,同时也有着与多数藏家民居平屋顶不同的红色屋顶。天津援藏干部,江达县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李星辉解释道:“‘红色屋顶’是天津援藏队在江达进行民居改造后特有的象征。”
走进江达县同普乡夏荣村,记者看到,在草木青翠的崇山峻岭与层层相叠的梯田间,一条900余米长的木栈道盘旋其中。这是天津投资建设的夏荣民俗村旅游综合服务站。在木栈道旁,5个洒咧营地星罗棋布,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营地负责人罗珍介绍,“洒咧”藏语意为露营野炊,这里曾是放牛地,2022年,天津援藏干部帮他们修了路、建起洒咧营地,推广旅游品牌。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沉浸式感受藏族康巴文化。
文旅搭台,经济唱戏。按照这一思路,李星辉说,他们支持周边群众开办洗车场、超市和餐馆,帮助大家拓宽增收渠道;同时还要把天津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建设中积累的经验复制过来,将夏荣村的“文旅文章”做大、做优。
不只是发展产业,这几年,李星辉和援藏干部与当地50余户村民结对认亲,动员天津爱心企业实施道路维修和改造项目,维护修缮水源点、蓄水池,更换给水管道,改善乡村基础设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惠及66户474人……
从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到与当地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李星辉感叹道:“看着江达的家人们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选择援藏,我一生无悔!”
聚焦乡村振兴
提升幸福指数
从盘山公路远远望去,一排排具有民族特色的院落整齐排列,一栋栋充满藏族风情的二层小楼赫然入目,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红黄相间,赏心悦目。眼前所见便是天津援建的罗玛新村,也是贡觉县拉妥乡罗玛村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村长桑布回忆,3年前,这里还是出了名的“挂在山坡上的村庄”,因为地处山谷、地势倾斜,房屋都建在坡地上,从对面的山顶回看,整个村子就像被挂起来一样,而且常年多发地质灾害,很多都是危房。
2021年11月,在天津援藏干部的帮助下,贡觉县启动建设拉妥乡罗玛村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将原来由石块和土坯搭建的民房拆除,建设全新的房屋,共安置46户,总建筑面积达6672.16平方米。项目建成后,极大地提升了罗玛村的村容村貌,也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作为一名“老援藏”,天津援藏干部,昌都市贡觉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董卫军坦言,他援藏5年了,这些项目,他都参与其中,“来援藏,我总会问自己:援藏为什么?援藏干什么?援藏留什么?每次想到这三问,都觉得重任在肩,必须全力以赴。”
近年来,董卫军和援藏干部不断调研、论证,先后实施贡觉县藏东公司阿旺绵羊产业链提升改造工程,打造阿旺绵羊产业链,谋划贡觉县哈加乡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改造项目,努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此外,他们协调多方资源,举办贡觉县首届阿旺绵羊文化商贸旅游节,带动天津、北京、浙江等多地企事业单位到贡觉县考察,为当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绘就富农“画卷”
村民迈步增收
走进丁青县农业产业园区,天津援藏干部,丁青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马博正在察看园区安装完毕的旅游太空舱。每次看到这些安置在大山脚下的现代化旅游设施,他总是感慨万千。
马博对记者说,他们在丁青县精准施策、因地制宜,从2019年至今,持续投资建设集果蔬和花卉种植、技术培训为一体的自治区级农业示范园区。目前,园区占地60亩,拥有13个现代化二代温室大棚以及2个智能温室,是昌都唯一能够四季生产果蔬的现代化农业基地。
发展产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造福当地群众。今年42岁的曲姆原来在一家饭店工作,每月只有千元左右的收入,得知家门口有了农业产业园区,她决定来试试,没想到月薪增加一倍多。“园区马上要推出旅游项目了,到时候,我的收入还能多一些。”曲姆提到的旅游项目,正是天津援藏干部为推动乡村振兴而实施的美丽乡村示范夏拉村二期工程,这也是天津援藏队“十四五”期间的重要示范村建设项目。
该项目将生态景观和现代化旅游设施融为一体,形成“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今年3月正式开工,前不久已经竣工。如今,园区里除了一排排白色的农业大棚,还打造了可容纳60辆房车的高端房车露营基地,而最耀眼的要数“水电氧暖网”五位一体的太空舱住宿群。负责园区运营的丁青县鼎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春国说,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增设农牧民就业岗位30个,增加产业分红10万元。
数字显示,“十四五”期间,天津投入援助资金,推进丁青县觉恩乡觉恩村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提升改造丁青县丁青镇仲佰村和丁青县协雄乡夏拉村的村容村貌、基础设施……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凝心聚力实干担当。
援藏30载,一批又一批海河儿女接续奋斗,打造“特色产业”、回应“民之关切”、提供“智力支援”,贡献“天津力量”、注入“天津智慧”,与当地群众手牵手、肩并肩、心贴心,一笔一画勾勒出绚丽多彩的新昌都,对口支援工作结出累累硕果。
踏上新征程,天津援藏干部的脚步愈加坚定,将加大力度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产业增效转化为群众增收,挖掘新亮点、开辟新赛道,提高对口支援的综合效益,振兴一域产业,造福一方百姓。(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