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日超长伏天将结束 这个时节养生多注意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今晚报 作者:庄媛 编辑:邓坤伟 2024-08-23 08:39:01

内容提要:昨日(8月22日)迎来处暑节气,明日即将出伏,今年40天的超长伏天要结束了。一年中暑气最盛的日子终于收尾,市民即将迎来凉爽金秋。市中医一附院岐黄学者刘维提示,夏末秋初,暑热未尽,市民衣食住行方面要多加注意。

天津北方网讯:昨日(8月22日)迎来处暑节气,明日即将出伏,今年40天的超长伏天要结束了。一年中暑气最盛的日子终于收尾,市民即将迎来凉爽金秋。市中医一附院岐黄学者刘维提示,夏末秋初,暑热未尽,市民衣食住行方面要多加注意。

调整作息 护阳防病

从出伏到秋分节气还有30多天,这30多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大且变化频繁的时期。在这段时间,天转凉、热未消,一天中早晚温差大。40天的伏天,长夏多湿多热,容易形成湿热。而风湿病患者机体本身调整能力差,会使病情出现反复或急性加重。而这个阶段的节气特点,也容易受到风寒湿热几种邪气的侵犯,所以是风湿病高发和复发的时节。对风湿病患者而言,这时候不仅需要防热祛湿,更需要在饮食上多加注意。

但是夏末秋初,经常会受短期回热天气的影响,仍可能出现高温天气,也就是传说中的“秋老虎”,此时人体免疫力相对薄弱,加之人体在经过一整个夏天的消耗后,正气未复,易被病邪侵入,养生上要注意养阴护阳。应每天早卧早起,适当午睡,调养人体阳气的出入。充足的睡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秋乏,提高免疫抗病能力,能够应对秋季流行病,如呼吸道感染、心脑血管疾病及过敏疾病。日常不要贪凉,夏日常用的凉席、冷气在这时候应适度减少使用。由于昼夜温差变大,早晚时分要注意添衣,做好颈背部、脚部等部位的保暖工作,防止血管受到寒冷刺激后急剧收缩,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及时增减衣物,维持血压稳定,这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有重要意义。初秋衣着也不应太厚,以微感凉意而不寒为宜,为气候转冷做好适应性准备。

防秋燥 吃得润一点

这个时候,生冷的瓜果就要少吃了,比如西瓜,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另外,秋季燥邪当令,容易耗伤津液,燥邪侵袭人体,会出现眼睛干涩、皮肤紧绷、起皮脱屑、大便干燥、咽喉不利、干咳、唇炎等症状。这时候,出现高温天气的次数依旧不少,要及时补充水分,普通人每天喝水2000至2500毫升。饮食上增酸减辛,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防止秋燥伤人。可以多吃苹果、葡萄、山楂等酸味食品。适当补充一些具有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粳米、南瓜、萝卜、芹菜、菠菜、蜂蜜、银耳、桂圆、柚子、梨子、干贝、海带、海蜇、河鱼、河虾、鸭肉等。

推荐一道薏米冬瓜炖鸭,有清热利湿、补益脾肺的功效。做法是:将500克冬瓜去瓤后洗净切块,用色拉油将700克鸭子煎透,加入15克黄酒。鸭子、冬瓜、5克陈皮、3克姜片、100克薏米等一起放在器皿里,加入清水,用大火煮至翻滚后改用小火煮15分钟。用盐将汤调好味即可。

适量运动 心情舒畅

出伏后天气转凉,炎热未消,空气湿度大,人们会偏于“秋乏”。此时要注意通过运动适应寒热交替。可选择太极拳、游泳、慢跑、打乒乓球、快走、散步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但不必大汗淋漓,以免伤及津液。老年人要保持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情绪大起大落。(津云新闻编辑邓坤伟)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