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8月21日上午,虽已入秋,天气仍然闷热。南开区东马路东北角公交车站旁,老赵正在自己的报刊亭前整理着当天的报纸,沉浸在自己的报刊世界里。
“虽然如今来买报纸和杂志的人不多了,只靠卖报刊也赚不了钱,但是我舍不得这些老顾客和老读者,他们每天还能来报刊亭买报,我是最开心的。”比起赚钱,更让老赵开心的是,自己的小报刊亭已经成为周边居民读书看报的一个聚集地。
30年前,起摊卖报
“我最爱看《今晚报》,到现在也是,报纸来了我自己得先看一遍,早就成习惯了。”老赵整理起当天的《今晚报》说。老赵名叫赵景明,今年60岁,是河南南阳人。1986年,他就来到天津。1994年,看到卖报纸能赚钱,他就在和平区长春道附近支起了报摊卖报纸。
“那时候每天下午《今晚报》一到,老百姓就开始排队买,我自己一个人整理报纸,根本忙不过来。百八十份报纸,一会儿就卖完了。”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老赵说。凭着自己的热情和厚道,老赵很快就获得了大批忠实顾客,周边的居民都认识他,每天都会找他买报纸。
2002年,靠着卖报纸赚的钱,老赵在河北区买了房安了家。
后来,老赵搬到了金汤桥附近的报刊亭。20年前,老赵的报刊亭又搬到了东马路,就此在这里扎下了根。这些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快速发展与变化,报刊亭的生意大不如前。但是,正是因为30年来积累的这些老顾客、老朋友,即使单靠卖报刊已经不赚钱,老赵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报刊亭。
小报亭与时俱进
如今老赵的报刊亭里,不仅有最新的报纸和杂志期刊,还有饮料、零食等杂货,一眼望去,乱中有序。“我这还能网上买菜,大伙网上下完单,能上我这取菜,我也能给大伙送菜。”这些年,老赵一直努力用多种方式,维持着报刊亭的经营。因为老赵知道,来他的报刊亭买报纸、聊天,已经成为很多老顾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要把报刊亭经营好。
很多从1994年就开始在老赵的报摊买报纸的老顾客,如今还会每天来找老赵买报、聊天。“赵师傅厚道,人也热情。”今年55岁的傅滨家住和平区,从小伙子到“中年大叔”,一直找老赵买报纸,是老赵的忠实“粉丝”。买报之余,看到老赵忙不过来,傅滨还会帮着老赵打打下手。“很多老顾客陆续搬家了,最远的搬到西青区、滨海新区,可他们还是习惯来找我买报纸。”老赵拿出不少大信封,每个信封上都写着一名顾客的名字,有时候老顾客们来不了,他就帮忙把报纸留好。
报亭化身图书馆
坚守报刊亭的多年里,除了经营方式,老赵的报刊亭也发生着变化,成为一座社区周边的“小小图书馆”。
老赵的报刊亭里有近500本旧书,这些书都是他从老顾客手里收来的。“很多书都是老顾客们捐的。”老赵觉得,这些旧书看完了放家里也没用,卖废品又可惜,他收回来放到报刊亭,这样大家就可以一起读书,让旧书焕发“新生命”。
老赵告诉记者,居民还能拿着自家旧书,来报刊亭交换,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拿回家读。
在报刊亭的角落里,还整齐地码放着几捆老报纸。这些老报纸,是老赵专门认真整理的。“经常有人来找我帮忙找老报纸,比如那天的报纸上有自己的文章发表、那天是自己孙子出生的日子、那天是自己结婚的日子。”老赵知道,一张报纸,一个报刊亭,对很多人都有着非凡的意义,老朋友们还能聚在一起读书看报、谈天说地,是件非常有意义也很幸福的事。(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