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剧《北上》热播后,京杭大运河又引起人们的关注。京杭大运河天津段开凿于元代,包括天津至北京通州的北运河和天津至山东临清的南运河的一部分,北起武清区木厂闸,南至静海区九宣闸,全长182.6公里,流经静海、西青、南开、红桥、河北、北辰、武清7个区。南、北运河在三岔河口交汇处为“直沽”,是天津聚落最早兴起之地。在金元明清700多年的南粮北运史中,不管是海运还是河运,天津都是必经之地,被称为“天子津渡、畿辅门户”。天津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荣,古代的漕运促进了天津的繁荣发展,使天津成为拱卫京师的重镇和朝廷漕运储粮的基地。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古典诗词,记录了天津运河的风华岁月和繁荣昌盛。

一夕潮来集万船
一千多年前,隋炀帝开凿永济渠,北至涿郡(今北京)。作为永济渠与海河交汇处的天津,在唐朝时已成为水陆码头,以“三会海口”名于史册。金时,在三岔河口设“直沽寨”;元时,称作“海津镇”。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天津因漕运枢纽而声名鹊起。
元惠宗至元三年(1337),35岁的傅若金被任命为广州路儒学教授,从大都乘船走运河赴任。船至有“津门首驿”之称的河西务,他看到船舶迤逦、客商云集时,有感而发,赋诗曰:“驿路通畿甸,敖仓俯漕河。骑瞻西日去,帆听北风过。燕蓟舟车会,江淮贡赋多。”傅若金描绘了此地作为交通枢纽和物资储备中心的繁忙景象。河西务位于天津武清区,自元代始,这里就是漕运咽喉、榷税钞关和水陆驿站的所在地,是燕蓟地区舟车汇聚之处,南方江淮地区的贡赋大多通过这里运往京城。清代学者顾祖禹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北直二》记载:“河西务,县东北三十里。自元以来,皆为漕运要途。《元史》:‘至元二十五年置漕运司于此,领接海运。’明初,大军由直沽败元人于河西务,今为商民攒聚、舟航辐辏之地,设户部分司驻焉。”元代在河西务建有14座漕仓,隶属京畿都漕运司。傅若金到直沽时,又赋诗《直沽口》两首。其一云:“远漕通诸岛,深流会两河。鸟依沙树少,鱼傍海潮多。转粟春秋入,行舟日夜过。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描绘了直沽的地理位置之重要,漕运的繁忙、商业的兴盛、南北文化的交融,都在诗人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同为元朝官员,曾任中书左丞的王懋德写有《过河西务》一诗:“霜满平堤柳渐凋,月移帆影过东桥。卧听柔橹鸣秋水,绝胜邻鸡报早朝。”并有《直沽海口》诗云:“极目沧溟浸碧天,蓬莱楼阁远相连。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王懋德的诗句描述了当时漕运的繁忙景象。
天津东临渤海,北倚盘山,背负九水,海河直流入海,大运河由此南下,运河与海上漕运的发展,奠定了天津的重要经济地位。元朝定都大都,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开始海运漕粮,所需粮食由南方经海道调运,朝廷曾在大直沽设接运厅、临清万户府,专司漕运。海运之粮至天津,换船经北运河运往京城。据《元史》记载,从至元二十年到天历二年(1329),经天津运抵京师的漕粮与年俱增,从4万多石增加到350多万石:“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自丞相伯颜献海运之言,而江南之粮分为春夏二运,盖至于京师者,一岁多至三百万余石。”
元朝推行的海道运粮,对南北物资交流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当时对海上气候还不能有效地掌握,海运航线的情况也不熟悉,因此海道运输十分艰险,在风、雾的影响和海盗的袭击下,每年都有船覆人亡的事件发生。为祈求天妃护佑,当时元朝政府在天津兴建天妃宫,是中国北方最早的妈祖庙,融合了运河漕工、海运船民和商人的信仰,体现了运河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成为船工酬神、聚会之场所。海船平安抵达直沽,元政府要派朝廷大员酬神且祝捷。翰林院国史馆编修、翰林学士张翥曾担此使命,写有《代祀湄洲天妃庙次直沽》:“晓日三叉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奠毕,喜色满宫袍。”诗人生动地展现了三岔河口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万艘船只聚集的宏大场面,强调了当时天津运河作为漕运枢纽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对祭祀活动的重视,表达了对天妃的崇敬和感激之情以及对天妃庇佑的期待。三岔河口自元代起,就是南北漕粮转运的中心,这里车水马龙,会馆店铺林立,形成了估衣街、锅店街等商业街区,是最早的商品集散地,孕育了天津早期的商业文明。明清时,被誉为“九河津要”,周边保留了大量与漕运相关的遗迹,如古码头、仓库、钞关等。
生活在清代中后期的诗人崔旭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用竹枝词的形式描绘了天津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市井生活,撰写了组诗《津门百咏》,其中有诗云:“北马南船辐辏时,咽喉水陆近京师。钞关高揭天津字,百尺竿头望大旗。横排巨舰两涯间,车马如云日往还;怪底担夫争过急,行船一到要开关。”描绘了天津钞关附近的运河及岸边车马如云、行船众多、南北物资汇聚的繁忙景象。
蓟北繁华第一城
漕运的发展使天津成为水旱码头、南北货物的集散地,漕运盛时,每年有约2万艘漕船由此通过,再加上1万多艘商船,造就了天津的繁华富庶。张翥有诗云:“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罂越布满街衢。新诗将作如千首,为问郯郎有买无。”描绘了直沽码头附近的街市摆满了从南方运来的瓷器和布匹等各类货物,琳琅满目,展现出当时直沽作为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的繁荣昌盛。诗人打趣地说自己作新诗千首,也拿到这里来卖,询问好友郯韶是否愿意购买。
到了明朝,天津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不断提高,永乐二年(1404),天津城建立,天津成为首都北京的门户。这一时期歌咏直沽的诗篇很多。明正德年间,朝廷重臣、文学家李东阳途经天津,写下了《天津八景》七律八首,其中《吴粳万艘》云:“盛朝供奉出三吴,白粲千钟转舳舻。欸乃声连明月夜,参差帆指紫云衢。万年壮丽留畿甸,千里清香上御厨。圣主尤勤先稼穑,子来应未有稽逋。”该诗描绘出一幅从长江到天津的广阔画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动态地呈现了江南稻米经三岔河口转运京师的盛况,展现出天津作为漕运枢纽的重要地位和繁华景象。李东阳在另一首诗中写道:“玉帛都来万国朝,梯航南去接天遥。千家市远晨分集,两岸沙平夜退潮。贡赋旧通沧海运,星辰高象洛阳桥。河山四塞喉襟地,重镇还须拥使轺。”该诗表现了天津城集市众多且分布广泛,各地商贩和百姓纷纷聚集到集市上的热闹场景,展现出天津作为一个商业城市的繁华景象。诗人通过对天津清晨集市和夜晚退潮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天津这座城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清代时,直沽漕运达到了鼎盛。乾隆年间,著名画家、诗人朱岷受到天津水西庄主人查为仁邀请来津,到了三岔河口,这里河中舟樯林立、岸边楼台掩映的景象,让朱岷想起了繁华秀美的江南,于是写下了诗篇《初到津门》:“潞卫交流入海平,丁沽风物久闻名。京南花月无双地,蓟北繁华第一城。柳外楼台明雨后,水边鱼蟹逐潮轻。分明小幅吴江画,我欲移家过此生。”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天津繁荣的城市生活,表达了对这座城市的向往之情。后来朱岷果然在天津定居,为天津地方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崔旭也有很多诗句描写天津街市的繁荣。如“居奇无货不苏杭,三倍虾蟆价更昂”,运河将苏杭等地的奇珍异宝都汇聚到天津,市场上商品种类繁多。“百宝都从海舶来,玻璃大镜比门排。荷兰琐伏西番锦,怪怪奇奇洋货街”,说明运河不仅带来了国内的货物,还使得海外的奇珍异宝也涌入天津,形成了热闹非凡的洋货街。
清道光年间,女诗人王韫徽随丈夫来津居住数年,对风土人情有所了解,写有《津门杂咏》组诗,其中有诗云:“黄柑绿橘大苹花,雪藕冰桃沁齿牙。南北新鲜诸果品,津城第一数卢家。”描绘了运河漕运为天津带来了南北各地的新鲜果品,丰富了当地市场的货物,满足了民众的消费需求。
一城雄镇朔方清
运河汩汩,桃花灼灼。大运河不仅为天津载来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也促进了东西南北的文化在天津的交流以及民间习俗的融合,运河沿岸的人们依河而居、以水为生,世代在运河上劳作、生息,形成了运河沿岸独特的生活风俗,为天津增添了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明朝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薛瑄《早过天津》云:“烟收泽国晓天晴,日出扶桑万里明。二水交流东海阔,一城雄镇朔方清。”描写了天津的自然风光和城市景象。
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杨柳青》云:“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壮岁惊心频客路,故乡回首几长亭。春深水涨嘉鱼味,海近风多健鹤翎。谁向高楼横玉笛,落梅愁绝醉中听。”诗人描写了运河晨景,向人们展开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大运河民俗风情图:暮春时节,春梅落花,杨柳青青,冰河久已开冻,交通繁忙,村民击津鼓欢庆渔船、商船开帆远航,生机勃勃。河鱼味美,村酒味醇,鹤群飞舞,玉笛声声,当年的运河水景宛如人间仙境。清初诗人、曾任内阁中书的程可则在《杨柳青》一诗中描写了运河的晚景:“初月空明荡晚汀,天风吹面更扬舲。数声欸乃夕阳暮,一曲烟村杨柳青。”诗中描绘了一幅大运河边傍晚的优美画面。一弯新月高悬天空,洒下空明的光辉,照耀着微波荡漾的汀岸;暮霭沉沉,炊烟袅袅,渔舟唱晚,营造出一种清幽、闲适而又略带惆怅的意境。
杨柳青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京杭大运河横穿而过,使得杨柳青成为北方重要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之地。御河两岸千帆竞渡,帆樯蔽日,市井繁华,南北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杨柳青文化,尤其是木版年画驰名华夏,被誉为北国小江南、沽上小扬州。
清初诗人查慎行《天津夜泊》也描写了夜晚天津运河边的景象:“夜泊天津卫,星垂运河平。渔灯明灭处,水鸟两三声。风送潮声远,月随帆影行。明朝何处去,万里一舟轻。”展现了运河夜晚的宁静与诗意。
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家孔尚任沿运河扬帆北上,泊舟天津港口,极目远眺,雾气蒙蒙,天地仿佛都漂浮在海上,大海向东奔涌,雄浑、壮阔。孔尚任感到很震撼,雅兴忽来,写下一首七言律诗《舟泊天津》:“津门极望气蒙蒙,泛地浮天海势东。昏到晓时星有数,水连山外国无穷。柳当驿馆门前翠,花在鱼盐队里红。却教楼台停鼓吹,迎潮落下半帆风。”诗人目接千里,用一支想象之笔极写天上地下、浩瀚江河的壮美景色。
清朝“康乾盛世”,三岔河口到了鼎盛时期,广东、福建的蔗糖、纸张、木材,江南的布匹、茶叶、瓷器、笔墨纸张等,都集中到三岔河口地区,再转运北方各地销售。江南江北文人学者到此访问驻留,写下很多优美的诗篇。乾隆时期天津知县张志奇曾主持选定“津门八景”,将三岔河口列为第一景,诗云:“帆帆叶叶下津门,乱水纵横海气昏。合处那从辨原委,分流终自见清浑。”南、北运河奔涌而来,汇流于三岔河口入海河,往来帆影,景色宜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清代诗人张问陶创作《咏怀旧游十首》,其中一首云:“记曾孤艇送残秋,潞水盈盈绕郭流。十里渔盐新泽国,二分烟月小扬州。衣冠谁醒繁华梦,江海遥通汗漫游。欲指三山挥手去,只愁风力引飞舟。”描写水城天津景色优美,犹如扬州。从此天津有了“小扬州”之称。
北运河、大清河两河在天津城北汇流,形成丁字沽。这里在历史上曾是漕粮换载的码头,明清时期,丁字沽更是南下必经之地,逐渐繁华起来。这里不但商业繁荣,风景也如诗如画,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墨客,已然成为当时天津的地标。清道光时期官员、诗人姚承恩《津门踏青曲》云:“丁沽柳树碧于烟,雨霁云阴二月天,此进小红桥十六,流莺一曲晚风前。”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跃然纸上,诗人以轻快的笔触,描绘了天津春日里的风景。清代诗人梅宝璐也有诗云:“丁字沽边柳万条,青青一带锁红桥。帆樯纵借东风力,消息全凭子午潮。”
天津七十二沽之一的西沽,风景如画,有桥有水,有寺有塔,吸引文人墨客络绎而来观赏歌咏。清代成哲亲王永瑆有诗云:“家家绿柳在门前,门外乌篷小小船。”崔旭《过西沽》云:“一路通春水,春风漾绿波。过桥人影乱,夹岸橹声多。”诗人以轻盈的笔触,勾勒出西沽春水荡漾、绿波粼粼的美景,如同一幅细腻的水墨画,缓缓展开在西沽这片土地上。
千年流淌的大运河不仅为津沽大地载来了物产丰饶、百业兴盛,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厚的历史积淀。2014年6月22日,中国申报的大运河项目通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大运河河道保护与“申遗”点段,天津市申报的北、南运河天津三岔口段,位列其中。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运河沿岸重要城市,天津将充分发掘运河文化精髓,讲好新时代运河故事,谱写新征程上的华美诗篇。(郑学富)